汪家厅分东、西两轴,通面阔23.38米,通进深63.5米。西轴建筑年代较早,西阔三开间,门厅、前厅、正厅、穿廊仪门、宅楼。门厅紧连前厅,前厅南侧有双鹤胫轩。正厅八界,厅前东、西两侧有双鹤轩。北接仪门,仪门匾额上原有砖刻“蕴壁生辉”字样,意思是赞汪氏一族人才济济、业绩辉彩。厅周建有仪墙,仪墙中空可储物。在70年代“文革”时期拆除仪墙时,发现里面藏有书籍、字画等物,当时部分书画失散于民间,其余所存字画后由上海文管部门运走收藏。天井两侧为厢楼,有单支船篷轩。宅楼八界,二层南侧有弓形轩;东轴依次为门厅,前走马楼、后走马楼,布局十分完整。现所存屋宇被居民租住。
此宅规模较大,建筑结构完整,是研究清代古镇泗泾大型民居建筑特色的重要实物资料。从历史资料考证,汪元膺(1619—1693年)字金丽,原籍安徽休宁和睦乡富义村(亦名富溪村、富昨村),为汪氏从休宁迁泗祖。村中有汪氏大祠堂,祠祀休宁世祖越国公。元膺18岁时,随史兄庠,入祠堂祭祖别宗,为治生计,兄弟俩携茶叶、撑木排,沿新安江循源至流,先于枫泾停驻。时泗泾三桥虹卧,市肆如林,成为郡东名镇,兄弟俩复自枫泾而侨居泗泾。元膺娶泗泾周氏,生儿育女,从此占籍娄县三十八保泗泾;兄娶泗泾赵氏,生之佐、之佑两子,亦占籍泗泾。泗泾有汪氏从此而始。其后造屋建房,弘富溪毓芬书屋重文重教家风,以教子育才为务,成泗泾古镇之范。
元膺长子名之润,字希严,敕赠文林郎,山东新城知县。元膺夫人周氏也被封赠周太孺人。孙邦栋,字乘六,号岱封,成太学生;孙邦柱,字甸采,号东山,也为太学生。邦柱之子汪熙,字伟夫,号云海,以府庠生而拔贡(选拔为贡生),进而于丁酉中顺天榜举人,官山东新城知县,为安徽休宁八十二世祖,迁泗泾四世祖。安徽休宁八十四世祖,迁泗泾六世祖汪镛(原名铭,字竺甫),以儒学入仕,官至南河巡政,出仕前于儒业之外,以翰墨丹青为乐,拜名重一时的改琦为师,得名师器重,将爱女小茶许嫁于他,妻子也亲翰墨、善绘画,夫唱妇随被传为美谈。
元膺为泗泾传承之宗,临终,嘱子孙不忘祖德,生前长诵祖宗汪若楫富溪诗:白际(休宁名山)摩天秀,秋光满蓼汀。山呈金字面,田画井文形。终身念旧思祖,以免子孙数典忘祖。
宝伦堂作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范围为宝伦堂用地范围,建筑控制地带为建筑周围20米。 顾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