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前文所述,周敦颐的后裔广泛分布在江(江苏)、浙(浙江)、湘(湖南)、赣(江西)、粤(广东)、闽(福建)等省,并移居繁衍至海外,仅在我国港(香港)、澳(澳门)地区及新(新加坡)、马(马来西亚)、泰(泰国)等国的周氏后裔就超过了三十万人。
由于周敦颐的后人在江浙一带定居的不少,因此作为府治之地的松江,也不乏有周氏后裔落土生根。据徐侠所著《清代松江府文学世家述考》一书记载:南宋时,周敦颐后人周文达定居在华亭干山下,现存护珠塔为其家庙宝塔。周文达曾孙周镛,与其弟周镐隐居干山。到元世宗忽必烈当政时,干山周氏宗族遭抄家而中衰,后由周显重振。因此,明清干山周氏后裔皆以周显为干山周氏始祖。周显源出周文达族人,同为周敦颐后裔。其后,周显这一支独盛,名人辈出。其中,居住在泗泾的周思兼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清朝前期,周氏家族书香繁盛。
周思兼(1515-1579年)泗泾周家藻人,是被封工部郎中周云鹄之子。字叔夜,号莱峰。年幼时就聪颖过人,平日里好读书,所作诗文有鸿图大略、经国之志。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一举登进士第,被授平度(今山东平度)知州。他体恤百姓,重考察民情。常坐蓝舆布轿,携带一盂饭食躬巡乡间郊野,遇陡坡则下轿一路步行,与沿途乡民频频接触交谈,从中能亲闻民间疾苦而蠲除之。
有王府奄人纵容庄奴夺民财产,监司将奴杖毙。奄人迫王奏闻巡抚彭黯,让他令周思兼制案定案,还置酒席请托开恩。周思兼不为所动,秉公执法,在仔细审看狱词,并深入调查取证后,当庭公开宣判:草菅人命违法,杖人致死,更应罪加一等,发判戍边充军。百姓闻风后,个个拍手称快,赞判得公平,心服口服。
以后,平度附近郡县发生饥荒,饥民纷纷抢食,社会秩序大乱,上司感到十分棘手。便委派周思兼主治此事。周思兼命手下制作数千小木牌分发给四郊饥民,令有司按抚缺粮饥民,按牌发粮赈灾饥民。经月,此风波很快平息,百姓得到妥善安抚。朝廷见周思兼安民治绩第一,便擢升他为工部员外郎,督临砖厂。临行之时,当地民众夹道泣送,挥泪话别。
至砖厂上任之时,恰逢当地秋洪暴发,河将决堤。周思兼立马募民筑堤,自己也亲立在赤日之中指挥施工,堤成之日,正逢洪峰大发。幸赖所筑堤坝异常坚固,民才幸免于难。
而周思兼也因此举晋郎中出为湖广佥事。刚上任,就有岷府宗室封将军者五人,掠夺资财,无恶不作。当地监司懼怕邪恶势力,竟避而不入武冈达二十年。周思兼一次逮获其同党者,侦讯获得实情后,便身藏利刀入得将军府中,以备不测而殉国。至将军府后,揖而抚其背劝说道:吾为将军名声计,将军为何为不义党徒卖命?随即又列数党徒掠财之罪,为百姓所切齿痛恨。将军经他一番劝说,深有感悟,觉得如不悬崖勒马,悔过自新,将身败名裂。从此,便力劝党徒不要再为非作歹,以自绝生路。于是将所掠夺的田地宅产,所收掳的民间女子都一一归还。此事惊动当地和官府,不久,周思兼又被提拔转任广西提学副使。可惜的是,到任后未几,便卒于任上,墓葬于泗水的蔡成泾,由陆树声撰墓表。
周思兼生前著有莱峰集文四卷,诗四卷,其诗重昌黎,其文慕东坡。其长子绍元,字希姿,隐居力学,工八分书,擅篆刻,有时名,著有《贵我编》。次子绍节,字希允,诸生,不应科举,著有兵、农、水利、救荒赈贷诸书,皆切要务,为识者所器重。绍元生子裕度,字公远,以文续世家书香。
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