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两性私语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10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赛博时期爱情离我们有多远
莫兰
  日本机器人女友被抢购一空;数名机器人女友亮相中国安徽芜湖机器人展……每一次有关情感智能机器人的新闻曝出,都会引发公众赞叹、惊喜、恐慌、忧虑等复杂情绪的波动。

  赛博是指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里的虚拟现实。计算机网络技术无处不在的影响甚至渗入人类最本能、最丰富、最特别的情感领域。从电影《她》中拥有完美人格的人工智能恋人萨曼莎,到跟3700多人“结婚”的二次元明星初音未来,以及坐拥160多万粉丝的虚拟时尚博主李尔·米卡拉……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正在发生着颠覆性的改变。

  最具冲击力的表现,就是基于AI技术之上的机器人伴侣的问世。与仅有虚拟影音形象的初代机器人不同,它们是真实可触的。

  2017年,美国阿贝斯·克雷森斯公司生产出全球首款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性爱机器人哈莫尼,有18种女性身材和2种男性身材可供选择,能模拟真实的体温,具备18种人格特质和学习能力。

  日本研发的一款机器人女友更加智能,能够自动分析对方的情绪,实现陪伴、交谈、做家务等多种功能,可以按照客户意愿私人订制,甚至还能模仿出人类的心跳。

  在性别方面也出现了突破。为了打破机器人伴侣以女版为主的现象,纽约女性设计师刘菲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机器人男友加布里埃尔。这个“亲密机器人”具有男友人设,不仅能满足她的生理需求,还能像真正的男朋友一样满足她的情感需求。

  在AI技术日臻成熟,仿真水平升级发展的加持之下,“真人化”是大势所趋——机器人男友/女友无论体貌外形,还是“内在情感”,都愈发酷似真人。

  这些被算法赋予了“生命”的机器人朝着人类逼近的每一步,掀起了越来越激烈的探讨。与此同时,从机器人伴侣诞生之初便如影随形的哲学、道德、伦理、法律、性别歧视等一系列争议也难以停息。

  目前,机器人伴侣的研发固然关乎情感生活和欲望,但更偏向于生理上的满足,学界对此表示忧虑。

  2018年,计算机科学家诺尔·沙吉在纪录片《性爱机器人与我们》中发出警告,称不断增加的性爱机器人将会使性爱变得“太容易”,从而“完全改变人性”。

  机器人伦理学家凯瑟琳·理查森和埃里克·比令曾发起一项“反性爱机器人运动”,认为研制性爱机器人有物化女性和儿童的嫌疑,还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性爱机器人的“被动接受者”定位可能会助长人类的性虐待行为,甚至失去同理心。

  更深层次的疑问,来自《她》中质疑前夫西奥多与虚拟助手萨曼莎的恋情的凯瑟琳:“这算真实的感情吗?”

  人工智能的爱和人类的爱究竟有何不同?精通算法、体察入微、人格无缺、贴身订制、完美迎合的机器人伴侣是否比个性独立、拥有自我、很不完美的真人伴侣更值得爱?当人们沉溺于自身与智能机器之间的爱与依恋时,是否会丧失对现实世界、真实人类情感的感知?这些,都深刻地拷问着我们。

  在机器人领域,道德和法律方面同样仍然存在更多的未知。

  英国牛津大学的数学教授马库斯曾主张赋予人工智能以人权,沙特阿拉伯授予“女性”AI机器人索菲亚以公民身份……尽管机器人的“人权”概念有所“突破”,但更多问题仍待厘清——如果机器人认知能力更强甚至产生了意识,它是否享有“公民权”,该如何界定其权利和义务,它能否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和法律责任?倘若机器人真的与人类结婚、生子,机器人在婚姻中是否与人类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是否有权得到配偶的财产,能否获得孩子的监护权?

  空白和盲区太多太多,有待更高水平的智慧一一解开。

  “赛博时期的爱情”短期之内恐怕只能是赛博小说中的幻影。在《她》的末尾,同时与641个人恋爱的萨曼莎永远离开后,西奥多给凯瑟琳写了一封信,告诉她自己深爱她,尽管接受不能在一起的事实。这或许代表很多人对于机器人伴侣的态度:与最完满、没有丝毫痛苦的人工智能的爱相比,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依恋与羁绊虽然戳心,却难以替代。莫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申城纪实
   第05版:申城教育
   第06版:申城教育
   第07版:家庭计划
   第08版:因爱之名
   第09版:大手小手
   第10版:妈咪宝贝
   第11版:旅游休闲
   第12版:健康讲堂
   第13版:小楼书香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家庭收藏
   第16版:名人生活
赛博时期爱情离我们有多远
行成于思毁于随
两性速读
男人的26个性事秘笈
家庭周刊两性私语14赛博时期爱情离我们有多远 2019-10-09 2 2019年10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