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元红包,吃不消
红包的“人情债”是许多70、80后游子的一个“坎儿”。从广州赶回山东淄博过年的车大姐临出发还在皱着眉头数手指,“奶奶、两个姑姑姑丈,还有舅舅舅妈,这得给500元。还有堂表亲的孩子们至少也有10个,每个人得给300元。我在广州工作了那么多年,家里人都觉得广州能挣大钱,红包给少不但面子上过不去,礼数上也不合适,我这一趟派的红包得从7000元起步,太贵了。”
派红包的年俗在中国流传已久,从最初的驱逐恶魔,到明清小说中屡见不鲜,少了红包似乎就少了年味。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老百姓的钱袋子日渐鼓起来,红包也随着水涨船高,从最初的几分钱飞跃到用多少个零来计算。尤其是近几年的“通胀”速度更是令人有点“吃不消”。
讨了好“意头”,可以了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叶春生教授认为,派红包的习俗代表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以及晚辈对长辈的孝敬,原本是讨个吉利的意头,而不在乎数目的多少。因此,应该崇尚节俭互利,而不应变成一种负担。在广东,红包一直保持着本色,这一点值得学习。
的确,广东的红包有大有小。“小红包”居多,有1元的,有10元的,只重其“利是”的好兆头。不止是亲戚朋友之间才互派红包,邻里、同事之间问声新年好都能讨到“利是”和祝福。一个年过下来,一般也就是一百多块到几百块钱。
记者了解到,在广东高州还有“红包剪一角,利是收到了”的习俗。高州人凡收到红包,就剪下红包一角,再把红包退还给对方。剪下的一角代表已经收到“利是”和祝福,退还的红包代表有来有往、常来常往的情谊和祝愿。
叶春生说,要想给红包减负,就得像广东人那样,讨个“意头”就好,不要给红包增加人为的负担。这样的春节才能过得欢畅愉悦,也让派红包这个传统年俗能更好地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