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清乾隆仿宋官窑贯耳瓶通高22厘米,口沿5.8×7.8厘米,四角斜切,底足6.3×9厘米。整体来看,造型极其工致浑厚,釉面满布大小不一开片,有金丝铁线之美。贯耳的设置增添了器物的沉稳,而关键之处则在于瓶的口沿和底足显示宋代官窑最具鉴定特征的“紫口铁足”。以重量而论,此瓶较为轻盈,而且修整技术极为精到,与传世清代雍正、乾隆仿宋官窑制品相类似。比照博物馆陈列的宋代官窑瓷器,真品的釉面缩釉孔较多,而此器则釉面光洁明净,这也是清代高仿品的特点之一。上手欣赏,顿可感受到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旧气,釉面滋润类玉类冰,但包浆厚实,属古陶瓷器物中的传世品,保存之好可称难得。
对于宋代五大名窑中官窑的研究代不乏人,但至今距离完全揭开其面纱尚有一段历程。北宋汴京城附近的窑址早已沉埋于茫茫黄土之下,而南宋官窑窑址的完全发现也只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情。专家多数意见认为,传承的真正的宋代官窑制品绝大多数被世界各国的公私博物馆所收藏,而流传于民间的实属漏网之鱼,而且少之又少。在古玩市场上,一块声称出土于窑址的官窑瓷片动辄开价上万元。基于这个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香港苏富比拍卖一只宋官窑洗,当时成交价达到了创纪录的2200港元,可见真正的收藏家对于宋代官窑制品是不惜一掷千金的。然而可能是真品太少的缘故,后来的拍卖行情则一路朝明清官窑方向走去,上亿的纪录已经破了多次。不过笔者认为,物极必反,现在已经有不少收藏家把目光投向了过去少有人光顾的高古瓷器,其中宋代五大名窑的器物自然是最受关注的对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资源的稀缺性是推动价格上升的最重要的因素。由此我们可以作出一般性结论,就是说在可以预期的十至二十年内,以明清官窑瓷器为热点的收藏拍卖市场将逐步让位于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代表的高古瓷器。当然,在缺少资源的前提下,清代的仿宋精品亦无疑会在今后的收藏市场占据一定位置。 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