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记者在金汇路长宁区福利院,见到了鲁传江和孤老杜鸿飞。坐在杜伯伯床头,鲁先生掏出手机,给病榻上的杜伯伯看扫墓当天拍下的照片和视频。献鲜花,点香烛,烧纸钱……看到视频中“先母吴秀林之墓”的字样,杜伯伯虚弱地笑了,不停地说“真好”。
鲁传江怎么会代杜伯伯去扫墓?两人结缘要从2004年说起。那年,在本报的牵线搭桥下,他加入了“和老人聊聊天”志愿服务,成为第一批志愿者,认识了长宁区福利院的老人,并与杜伯伯成了忘年交。当时,两人时常书信往来,逢年过节,鲁传江一定会来院里探望老人,陪他唠唠家常。老人把和小鲁的合影放在床头,一段时间不见了就念叨他。
2006年清明,听老人说想去苏州扫墓,鲁传江主动陪伴,之后每年都去。今年,杜伯伯突感胃部不适,经查基本确诊为胃癌晚期。眼看老人一天比一天瘦弱却还惦记着扫墓的事,鲁传江很难过,决定代他去苏州。
小鲁说,当时为了拍视频让杜伯伯看,临时找了个卖花女帮忙,谈好给10元“劳务费”。可听说他是代人家来扫墓的,女孩执意不肯收钱,还感动地说:“你这样的好人现在太少了!”
说到鲁传江,长宁区福利院院长冯晓芒连声称赞:“他是第一批志愿者,当时一共来了五六个人,坚持到现在的也只有他一个人了。”
当记者问起他的职业时,鲁传江只是谦虚地说“卖猪肉的”。实际上,鲁传江来沪奋斗多年,目前除了配送猪肉外,还开了一家物流公司。此外,他曾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外来务工青年”“上海市十大读书明星”等。不过他说,这些都是浮云,对他来说,杜伯伯的身体快点好起来是眼下最大的心愿。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