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康健园/保健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4月2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自诊招致无病自扰
陈斌
  近日,接待了一位自称患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六种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女性,还要求开具××药处方。仔细一问才知道,她近来自觉抑郁不欢,上网一查,发现自己“得了”抑郁症;感到心神不宁,在网上做了心理测试,便确定“患了”焦虑症;通过上网,陆续“诊断”出六种心理和精神疾病。由于治疗这些精神障碍的药物都是处方药,无奈之下才来到我院“配药”。

  现在网络发达了,许多医学资料都可以通过上网查到,但是,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注意:

  首先,网络上的资料仅仅是“共性”,并不是针对某一个患者。以“抑郁”为例,正常人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以出现抑郁,但此时并不能诊断此人患了抑郁症,因为抑郁有正常的抑郁和病态的抑郁之分。焦虑和猜疑也有同样的例子。所以,不能“见风就是雨”。心理测试的结果仅仅是诊断抑郁程度的参考依据之一,并不是唯一的诊断依据。

  其次,网络上的知识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很难识别网上疾病信息的真伪。为此,卫生部规定医疗机构和医生不能通过微博进行诊疗。如果网友遭遇“网络问诊”或者“微博看病”,那么遇见的可能只是普通的医生,甚至是医术低劣的庸医、医托。建议大家谨慎对待,不能为了图省事省钱而耽误了正规诊治,最后得不偿失。

  最后,专科医生在诊断抑郁症等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时,是严格遵循“国际诊断标准”和“国内诊断标准”的,并不是单纯凭一份心理测试就下结论。所以,看病还得去正规、专科医院,看“对口”医生,这样,才不至于“没病,却背上了患病的思想包袱”,也不至于“患了病,却道听途说,没接受正规治疗,结果延误诊治时机”。

  网络的发展是科技发展的体现。只有正确使用网络,才能使它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陈斌(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医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医苑
   第B03版:康健园/养生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康健园/保健
   第B06版:康健园/营养
   第B07版:康健园/康复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夜光杯
   第B10版:夜光杯
   第B11版:连载
   第B12版:阅读
压力大易致哮喘发作与恶化
网络自诊招致无病自扰
从“钥匙孔”里把肠道肿瘤“做掉”
中年人下尿路问题告急
广告
新民晚报康健园/保健B05网络自诊招致无病自扰 2012-04-23 2 2012年04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