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获悉,我国现在运营的175座机场中约130座存在亏损,2010年亏损数额达16.8亿元。
中小机场普遍亏损
据前几年资料统计,长三角地区平均每万平方公里的机场密度为0.8个,超过美国每万平方公里0.6个的水平,以长三角为中心的华东地区将成为国际上机场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按照惯例,运营的机场中能盈利的多是京、沪等枢纽机场和部分中型机场,年旅客吞吐量50万人次以下的机场几无盈利可能,年吞吐量只有几万人次乃至几千人次的支线机场无法解决“温饱”。在江苏,除了南京禄口机场,其余已开通的7家机场均属于中国民航局定义的“中小机场”范畴,普遍亏损成了业内公开的秘密。
为了吸引航空公司前来开设航线,中小机场的普遍做法是给航空公司补贴,而这笔钱的最终买单者是当地政府。“政府补贴竞相加码,中小机场互相残杀,航空公司看重收益”,成为当下中小机场发展的写照。
靠机场致富需冷静
尽管需要先投巨资建设,随后还要每年专门拿出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补贴,中小城市建机场的热情却始终居高不下,地方政府到底打的什么算盘?
“醉翁之意不在酒”。以盐城为例,当地政府当年咬牙修建了盐城南洋国际机场,为此每年要花费3400万元财政补贴。但修建机场后带动的汽车产业链每年上缴的利税达34亿元。许多地方修机场、跑航线的动力也正在于此。
然而,一些中等城市在人口和客流量都达不到建设标准的前提下新建机场,这样的侥幸往往会事与愿违。比如南通机场开航至今,一直处于亏损境地,成了当地的沉重负担。
目前,江苏境内苏北的机场要比苏南多,但经济最发达的苏州并没有修建机场。因此,期望“靠建机场发家致富”的地方更需保持冷静,谋定而后动。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