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宁说,她在停车场遇到一位身穿黄袍的胖和尚,背个大口袋,问她信不信佛。丹宁摇头。和尚说阿弥陀佛善哉,买一本佛经吧!能保佑平安……丹宁不语。和尚就说那您要是信基督教呢,我这儿也有圣经,说着就从大包里掏出一本圣经要卖给丹宁。丹宁摆手离去。和尚急了,一边追着问那您的信仰是什么?您竟然没信仰吗?一边又伸手掏那大口袋:“我这儿还有别的。”丹宁说她快步溜走了,不知道和尚还会掏出一本什么经书来。
前些日子在浙江一座佛寺里看到正殿是菩萨(佛教),偏殿是关公(道教),想起学者们指出在中国有儒道释三教合流的现象。现在可好,世界几大主流宗教也在这个“布袋和尚”的大口袋里有了合流的可能。
许多人骨子里重实际实用的现世性特点由此可见一斑。很少中国人真信教,都是求现报。去寺庙看看,拜佛求神鲜有不是为了一个具体的功利目的。谁让我早生贵子,谁让我快速发财,甚至谁让我的贪污不被发现,我就拜谁信谁。典型的“临时抱佛脚”。
那个“布袋和尚”应该是个山寨版的吧!他的商业行为或盈利模式却涉及到更深层面的东西。一位出版界的朋友告诉我,现在的读者大都只对实用的书有兴趣,什么书能让我马上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我才买。看样子“布袋和尚”是把经书当成实用书籍来兜售了。悲乎!信仰也可以拿来叫卖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短期行为的盛行可能见效于一时,从中长期利益来看,未见得是好事。毕竟短期利益不可大于长远利益,“术”不可大于“道”,信仰不可沦为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