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实行半工半读,我实习的单位是豫园一家老字号饭店,带教我的汤师傅,虽只长我几岁,却已是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当时十年浩劫刚结束,许多烹饪绝技濒临失传,全店上下掀起了你追我赶的学技术热潮,在这种氛围感染下,刚入行的我对刀工充满了憧憬,片丁丝条块粒样样缠着师傅学,渐渐地我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转眼到了第二年,有一天师傅笑眯眯地对我说:“小郎,你跟我学‘扣三丝’吧”,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扣三丝那可是上海传统名菜,以刀工极其精湛著称,初出茅庐的我能行吗?
既然师傅信任我,我就不能让师傅失望。扣三丝刀工是关键,它集中了六种高难度刀法,光单位里练不行,而要自己花钱买扣三丝原料———金华火腿、冬笋、鸡脯肉来练习根本没那经济条件,怎么办?我省下零用钱,清晨到菜场买回五十斤土豆,下班回到家里就一头躲进厨房苦练刀工,第二天把切好的土豆丝带到单位,师傅或点评或示范,每每使我豁然开朗,就这样整整练了三个月,日长月久,厚积薄发,以至到了拿起刀“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境地。练毕土豆,再练正宗“三丝”,自然少走了弯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又过了三个月,我能不出半小时将300克原料分别横批成如蝉翼似的长片,再竖切成头发丝般的细丝,且一款扣三丝里的2000根细丝,长短相等,粗细一致,煞是“壮观”,终于师傅让我独当一面制作扣三丝了,饭店经理说,我是这家店这么多年来最年轻的扣三丝制作者,职业的自豪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毕业后我留校担任了刀工专业教师,走上讲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使我能把对刀工技术的热爱和学生共同分享。为了在原料上剞上各种菊花的刀纹,我和学生们连续五天赶到长风公园观摩菊花展,流连忘返于几百种不同品种、姿态各异的菊花中,由于抓住了不同品种菊花的各自特征,一款菊花青鱼可以做出十种形态不同、栩栩如生的菊花形状,在餐桌上大放异彩。
创新是刀工技术的精髓。老祖宗留下了一座丰富的餐饮宝库,但如何继承创新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我带领学生学画画、学美学、学设计,融会贯通,把不同的剞法与原料特性、烹饪方法、调味运用等灵活地对应起来,化平常为神奇,创制出松鼠形、金狮形、核桃形、花瓶兰花形等十多种花式剞法。任何一件看似普通的食物都像被施了魔法似的,瞬间变成艺术作品,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常常让宾客“未举箸先留影”,不少外国元首称之为“精致的艺术品”。
时隔三十年,我参加餐饮文化名师评定,在斟酌自选菜时,我又情不自禁地选择了以刀工为主的扣三丝,只不过今天的扣三丝注入了更多的时代特色:中餐西吃的迷你扣三丝小巧玲珑,白灵菇替代了鸡脯肉,口感更佳,成品似耸立在碧波中的一座靓丽的小山,刀工技术显示了其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