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座城市里活跃着一支鲜为人知的吃“良心饭”的队伍——禁毒社工。我起先没有关注到他们,当公安部门邀请我采写他们事迹的时候,方始接触了这支队伍,一经接触,便深深为之感动。
禁毒社工大抵由“4050”年龄段的下岗再就业人员组成,以女性为多数。这工作确也最适宜由大嫂阿姨级女性来担任,她们是有耐心的女性、更具温柔的母性,可以像母亲对待孩子般关心误入歧途的青年,(现在吸食冰毒之类新型毒品者大多为年轻人)她们说,关心并挽救一个吸毒人员,就是拯救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人一旦染上毒瘾,自身身体衰颓不说,还倾家荡产,累及父母配偶和子女,波及亲朋好友,并容易引发犯罪、危害社会,后果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全社会都得关注吸毒的群体,帮助他们戒毒康复,回归社会。其中,禁毒社工在最基层的社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工们说,他们帮助吸毒人员戒毒康复是吃的“良心饭”,挽救一个吸毒人员,最起码拯救了一个家庭,避免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剧发生。社工阿凤一人联系着几十名吸毒人员,经常上门一一拜访,督促并陪同他们去指定点服用替代药品美沙酮。这是个烦琐的工作,不讨巧,常常“热面孔贴冷屁股”,有的家属怕露丑,将她拒之门外,一次大雨滂沱,她在一吸毒人员家门口淋了半个小时,终于感动了其家属;还有一次,有个吸毒人员在饮料里下了毒品,骗她饮用,她识破其阴谋,苦口婆心劝说对方放弃幻想,只有乖乖戒毒,才是唯一出路;又有个吸毒人员因吸毒严重亏损了身体,连到指定点服药的力气也没有,阿凤就用自行车载着他上路,可怜一米五几的小个子竟然驮了个一米八几的大块头,一驮就是数月。我问阿凤哪来的力气?阿凤说,只要对方愿意戒毒,她就有了信心和力量。
社工鹤梅目睹着她所管理的吸毒人员中有个名叫阿铭的遭遇了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的悲剧,就一个心眼儿帮他戒毒。这个阿铭原是家饭店的老板,因吸毒败光了家产,到了赤脚地皮光的地步,妻儿都离他而去了,连父母也对他不抱希望。他经过强制性戒毒,又去劳改农场劳改过,当属顽固不化的户头了。当他回到社区后,鹤梅想方设法把他安排进了一家工厂做包装工。那也是政府的创新举措,选择了一家有慈善意识的民营企业,接纳部分吸毒人员做简易的包装工作,管吃管住,还按工计酬,为每个吸毒人员配合两名健康工人,同吃同住同上班,不让其再发“毒芽”。在鹤梅的帮助下,阿铭有幸进入了这家慈善企业。一年多下来,阿铭居然毒瘾渐消,身体也壮实了。于是厂里有位女工对他产生了感情。在鹤梅和其他人的帮助下,阿铭重沐爱河,组成了新的家庭。其父母也愉快地接受了这个新生的家庭。我了解到这个事例后,感动而感兴趣,以《一位“粉兄”的前世今生》为题写了纪实文学。
鹤梅挽救阿铭的故事,就是禁毒社工吃“良心饭”的一大典型。禁毒社工目前的待遇偏低,可他们毫不在乎。对他们说来,自己掏钱接济吸毒人员家庭是常事,有位女吸毒人员,戒毒有了成果,结婚生了儿子(可惜的是,母亲吸过毒,襁褓小儿竟然哈欠连连)社工阿姨以孩子外婆的名义送上了全套婴儿衣裳,让那位受到自己母亲冷淡的产妇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为此,我要吁请,请为构建和谐社会默默奉献的吃“良心饭”的禁毒社工们记上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