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来自东方的面孔,一位负责现场协调的老先生主动向记者伸出手,热情地说了一句中国话:“你好!”
老先生名叫戴利,今年54岁,他对中国的熟悉程度让人吃惊。“中国体育,非常强大!”他说,“这一次我们英国想要在本土有所作为,中国可是最危险的竞争对手之一。”
在戴利看来,既然是伦敦举办的奥运会,英国队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很可能创造出4年前和中国一样的奇迹。北京奥运会上,英国以19枚金牌、47枚奖牌的成绩,仅位列中、美、俄三巨头之后,跻身奖牌榜四强,取得历史性突破。显然,他们早已开始为今年在本土举办的奥运会蓄力。
“欢迎来伦敦,不过老实说,我可不希望你们中国队发挥得太好,不然我们肯定追不上。”说完,戴利老先生哈哈大笑。原来,热情好客的他对中国队还有不小的“敌意”。是羡慕,是祝福,还是带那么一点嫉妒?
在不同的地点,短短半天时间,记者三次听到普通话。“谢谢!”城市奥运新闻中心的入口安检处,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碰到中国人就乐呵呵地从嘴里蹦出这样两个字。“我去过那里,我爱中国!”
曾经在上海工作过6年,如今在城市奥运新闻中心帮忙的科恩,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我感觉,中国人对奥运会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怀,很多人都非常关心。”他说,“你知道吗?伦敦奥运会有注册与非注册记者一共2万多名记者,中国记者的总数是最多的……”
特派记者 关尹
(本报伦敦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