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治长篇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女,同汝,第二人称。回,颜回。愈,贤也,过也,胜过,优胜。赐,端木赐,字子贡。望,通“方”,比量、比拟。闻,古有学者注为“知”,不仅听见,而且知道、懂得。
翻译此章,大致如下: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谁优胜一些?”子贡回答说:“我端木赐哪敢和颜回比?颜回知道一就能懂得十,我知道一只能懂得二。”孔子说:“你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
最后一句,自宋代朱熹起有另一解,有些现代学者亦采纳。他们注“与”为“许”,称许,赞许,并断句为“吾与女,弗如也”。于是,句意为“我同意你的看法,你不如他”。愚以为,此种意见难以成立。其一,孔子说话极简练,在子贡已经承认自己不如颜回的情况下,孔子不会重复说“弗如也”;在惜墨如金的春秋时代,《论语》记录者自然也不会写得很啰嗦。其二,孔子极其欣赏、赞许颜回,说自己不如颜回,表现出一贯的谦虚,是可信的。其三,子贡非泛泛之辈,亦受孔子欣赏、器重,孔子说自己和子贡一起不如颜回,事实上也是慰藉子贡,古代学者这一判断很有道理。其四,若干种古籍中,此句均作“吾与汝俱(皆)不如也”。
本文重点探讨“闻一以知十”。“一”“二”“十”何所指?古代学者认为一为数之始,十为数之终,故颜回闻始而知终;又曰一为数之小、之微,十为数之大、之全,故颜回闻小而知大、闻微而知彰。进而言之,闻一知二、闻一知十均是“格物穷理”。因此,“一”“二”“十”可以说是代表客观事物的多寡,以及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浅。
读此章,很容易想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以及“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篇)。孔子提倡举一反三、告往知来,因为这是必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人们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有了这种演绎类推能力,自然是聪明人,而聪明人会理解、掌握更多的知识。
但是,此章话题局限于“聪明”“知识”,以为颜回比子贡聪明得多,知识丰富得多,那就大错了。如果仅就头脑聪明和知识广博来说,子贡与颜回相比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问题在于,“聪明”并不等同于“智慧”,“知识”并不等同于“思想”;“智慧”和“思想”也并不简单地等同于“道德”。子贡有智慧,有思想,有道德,但比颜回还差一些。
颜回之“知”,是“证知”生命,即内心觉悟,体验天命,“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所以孔子说“回也,其庶乎”(先进篇),颜回的学问道德差不多达到最高峰了。颜回的闻一知十,实际是闻一知百,闻一知万,一切已经融会贯通。颜回死时大约是四十一岁,但其修为、境界比四十岁前后的孔子更高,即远远超越“不惑”阶段,提前做到了质的升华。古代学者的这一分析,应该可信。故孔子说自己不如颜回,并非仅仅是谦虚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