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上海珍档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9月0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国时期看“中超”
徐鸣
▲ 民国时期的足球比赛现场
■上海足球联合会发奖仪式合影
■1928年,乐华足球队获西联会举办的甲组联赛冠军
■《申报》足球联赛新闻
■东华足球队队旗
■第二界上海足球联赛秩序册
■圣约翰书院足球队合影
  ◆ 徐鸣

  上海虹口足球场去年的上座率惨不忍睹,可申花队最盛的日子不是这样子的;老哩叭早沪上所谓“中超”就更不是这样子的。

  喧宾夺主  洋人先注册

  现代足球是个洋玩意,发源于英格兰。19世纪60年代,洋人把足球带入上海。1867年,租界侨民自发组织了类似于足球会那样的机构,但当时只是业余时间踢着消遣,没有形成正规化球赛。至20世纪初,洋人足球队日益增多,竞赛随之增多,比赛规则也逐步完善。于是在1902年,洋人正式成立了“上海足球联合会”,组织了“上海足球联赛”。

  本来,应该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上海——组织的足球会,称为上海足球联合会,其管辖的赛事叫上海足球联赛,但囿于历史背景以及西方列强霸道,这些原来属于中国人权利的命名却让洋人占了先机,令人啼笑皆非。虽然洋人仗势欺人不讲道理,不过倔强聪明的中国人也有一套对付方法,那时上海人都管洋人的足球组织为“西人足球会(简称西联会)”,西联会主办的赛事是“西联足球赛(简称西联赛)”。

  西联会成立后,按欧洲惯例进行足球联赛,规定每年10月到次年4月为足球季。洋人足球队主要有西商队(英侨商人)、西捕队(公共租界外国巡捕)、腊克斯队(英国洋行职员)、法商队(法租界侨民)、犹太队(无国籍犹太侨民)、葡商队(葡萄牙商人)、商团队(租界商团组织)以及陶克工程会队、英国驻沪陆军和海军组成的球队等。

  棋逢对手  两校打德比

  中国近代足球肇始于19世纪末叶。1901年,圣约翰书院(后改为圣约翰大学)在英籍教师指导下开展足球运动,此为上海华人足球队鼻祖,人称“约翰辫子军”。1902年,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也成立了足球队,并与圣约翰约定每年举行主客场比赛,一决雌雄。若两场比赛都踢平或者各胜一场,则须前往中立球场再比一场。而中立的足球场非铁路局的麦根路球场(今铁路上海站附近)莫属。每回碰到麦根路附加赛,铁路局特地为两校学生和教职员工动用专列,从徐家汇站(南洋所在地)开出,停靠梵王渡站(圣约翰所在地),然后载着一大批兴高采烈的球迷驶向麦根路货站(今上海站)。

  对于这场“德比”,两校都非常重视。出征前,全校举行誓师大会,集体高唱校歌。学生代表发言必胜,拉拉队长致辞打气,校长讲话鼓励。全场气氛一浪高过一浪。比赛当天,学校大楼挂满横幅大标语;学校大门扎绸结彩。比赛现场,拉拉队、军乐队、锣鼓队,甚至面盆、火油箱、鞭炮等响闹声此起彼伏。场面之热闹、球迷之疯狂,如今的“申花蓝魔”怎能与之相比?更难能可贵的是球场秩序井然:既无警察维持,又无篱笆铁网阻隔。至于不服裁判、球员动武或球迷打架事件从无发生。

  除了两校师生一起上阵助威,“德比”还吸引了广大市民。因为不售门票,故“观众不分男女老少,动辄万千。学校邻近,倾巷以赴。远在十余里外之市区或南市民众,亦不辞跋涉而至。甚有渡浦西来”,以至于成为上海滩上一大盛事,“其情况无逊于浴佛节之静安寺庙会”。据历史记载,麦根路“德比”一共赛过两次,分别是1916年和1920年。

  一年一度的圣约翰南洋“德比”开学校足球联赛先河,已初具联赛雏形。华东各大学体育联合会就是在该“德比”基础上,于1914年成立的,成员除圣约翰、南洋外,还有上海沪江大学、苏州东吴大学、南京金陵大学、杭州之江大学共六校,人们称之为华东六大学运动会,其中除了南洋,均是教会学校。1920年,复旦大学和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相继加入,变为华东八大学体育组织。该会举行的运动项目有田径、足球、篮球、网球、棒球等。球类比赛采取单循环制。华东各大学足球赛一共举行了11届,到1925年五卅惨案时停止。冠军圣约翰得6次,南洋得4次,圣约翰稍稍领先。最后一届沪江大学打破两校包办冠军传统,一举夺魁。

  经过11年联赛,各大学足球运动无论在普及还是在提高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队与队之间技术水平逐渐接近。且沪宁、沪杭两路沿线城市尤其是上海的其他学校,如徐汇公学、中西书院、汗壁礼公学、圣芳济学院等受此影响、闻风而起,先后开展足球运动,并组织足球比赛,像上海“中学体联”足球锦标赛即是一例。

  1926年春,在爱国体育工作者的倡议和协调下,组织了“江南各大学体育协会(简称江大体协)”,足球是其主要竞赛项目之一。从1926年至1935年共举办了10届足球锦标赛。赛程采取单循环制,分成甲乙两组。会员最初为光华大学、南洋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持志大学和中国公学6校,没有教会学校。1929年,中央大学和大夏大学加入。1933年,南京金陵大学参与,它是会员中唯一的教会学校。历届冠军归属:第一届为复旦;第二届是暨南、光华、南洋鼎足三分;第三届至第十届统统被暨南收入囊中。1936年因故未能举办。次年抗战爆发,江大体协足球锦标赛偃旗息鼓。

  自立门户  国人办联赛

  1924年以前,我国的体育运动大权几乎全部操纵在洋人手中。这种状况引起运动员、体育工作者和广大民众不满,认为非改变不可。1923年,由黄炎培主办、孟宪承任总编辑的《申报·教育与人生》周刊接受广大读者意见,在体育版上展开了“收回体育权运动”讨论。经过一年的宣传呼吁,得到了全国各地体育工作者和热心体育人士的支持和响应。

  1924年,在南京召开“中华全国体育协会”成立大会。会上选举张伯苓为董事长,王正廷为名誉会长,沈嗣良为总干事。从此,中国人开始自主本国的体育运动。

  全国体协成立后所做的第一项工作,是1924年秋在上海组织成立了“中华足球联合会”,并发起举办“上海中华足球联赛”。该联赛是首个由中国人自家主办的足球联赛,它突破了上海足球一直被洋人控制的局面。

  中华足球联赛的诞生,使足球发展从学校逐渐延伸到社会各阶层。先是上海的一些外资企业,有若干工厂组织球队参加联赛。然后民族工商业中的工人和店员也陆续组队加入联赛行列。社会业余球队的迅速发展,不仅令参赛球队不断增加,且足球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观众队伍不断壮大。

  首届联赛因为初办,所以仅4队参加,冠军为乐群队。当摸索积累了经验后,第二届联赛扩大范围,有37队报名,分成甲乙两组。亚洲球王李惠堂由香港来沪加盟乐群队,夺得甲组冠军,乙A冠军是暨南大学、乙B冠军是徐汇公学。那年头足球运动员的队籍管理没现在严格正规,各球队之间的流动、转会比较容易,因此有的队员为了薪水或为了名誉,今年代表这队,明年却加入另一队。1926年李惠堂与广东俱乐部的部分球员组成乐华队。该队在技术上相当重视集体配合,改变了原先多数球队好踢高球以及开大脚风格,一下子使得上海足球水平上升了一个台阶。由此乐华队包揽了第三、第四届甲组联赛冠军。

  踢至第五届,要求参赛队伍多达44支,比赛分为中、华、足、球、会5组进行,中字组实际上就是甲组,以后历届均如此分组。这一届的冠军为复旦大学。

  第六届增至49队,会字组冠军则是京剧大师周信芳领衔的华伶队。这表明足球运动已波及文艺界。第七届联赛申请参加的球队更多,限于中华足球联合会下辖的球场只有三处,即中华运动场、申园跑狗场和逸园跑狗场,因此仅能接受56支球队参与联赛。1934年7月,位于劳神父路(今合肥路)的中华运动场使用权被业主收回,第十一届联赛跟中华体协一起迁往延平路申园跑狗场进行。中华足球联赛一共举行了13届。到1937年抗战爆发为止。

  同场竞场  中西暗较劲

  民国时期的球迷与现在差不多,也追星。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球星系李惠堂、陈镇和、孙锦顺、周贤言、戴麟经、贾幼良等;四十年代著名球星换成贾幼良、张邦纶、李垚、高保正、何家统等。

  华人球队通过联赛,球技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个别甲组队,实力与洋人球队不相上下。但1926年前,西联会所有比赛都不让华人球队参加。是年,上海地产商程贻泽组织了三育队申请加入西联会的联赛,最后经表决9票同意、8票反对被准予参赛。自1926年起,中华足球会成员三育、乐华、东华等队先后参加西联会甲级联赛。接着,有更多的华人球队加入了西联会的乙、丙级联赛。因为西联会有了中华足球会的成员,华人可以正大光明插手西联会各项事务。1927年,西联会的执行委员会和上述委员会出现了中国人身影。1934年,华人争取到副会长一职。于是,在西联会召开的大大小小会议上,中国人具备了一定的发言权,尤其是在比赛中发生华洋争议时,洋人不得不多听听华籍副会长和委员的看法及意见。

  当然,华人球队也很争气。李惠堂率领乐华队加入西联会甲级联赛,首战即以4比1大胜外侨强队腊克斯队,后来还夺得甲级联赛冠军。1930年李惠堂返港,乐华队解散,继之东华队代表上海华人足球最高水平。该队曾连拿两届甲级联赛冠军以及分量颇重的“史考托杯”冠军。另外,华人球队在国际杯赛、高级杯赛、乙丙级联赛中取得过第一名的好成绩。

  每逢华人同洋人比赛,犹如上海申花队战北京国安队,不用动员,队员们个个像打了鸡血似的从头拼到尾。而观众也特别兴奋,这些场次往往一票难求。江湾体育场上万个座位、2万个站位统统爆满过。有趣的是曾经有过没买到球票的球迷齐集在足球场围墙外面听比赛,以至于里面的比赛越踢越激烈、里面观众的欢呼声越喊越高亢,外面的球迷则越聚越多、越听越扎劲。一大堆人你挤我、我推他、他扯你,大家一使劲,人多力量大,不可思议竟把围墙给推倒了。随着一声轰响,外面的球迷一拥而上奔入场内出“外快”,令足球场纠察根本无法阻拦,只能听之任之。甚至还发生过涌进场内的无票观众数量实在太多,连出动警方都无法把人赶走,最后只能被迫终止比赛。

  即使上海沦陷期间,仍有几十支华人和外国侨民组织的球队,敢于在日寇铁蹄下进行全市性的足球联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上海珍档
   第B14版:快乐作文
   第B15版: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第B17版:人才
   第B18版:招生培训
   第B19版:人才/品牌教辅
   第B20版:人才/教育培训
民国时期看“中超”
新民晚报上海珍档B13民国时期看“中超” 2012-09-02 2 2012年09月0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