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桂芳是上海行政管理学校食堂的厨师。连续16年,她每天凌晨5时不到就在学校厨房忙开了。16年,她几乎没在家吃过年夜饭。因为,她和同事们要为几百名留在上海过年的西藏孩子烹制佳肴。
上海行政管理学校现有内地西藏班学生200余人,孩子们在上海就读初中,“沈妈妈”们做的美食,让他们不仅尝到家的味道,也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日前,这所学校的食堂管理工作受到教育部表扬,希望各地民族班借鉴经验。
每顿都不重样
西藏班食堂采用圆桌吃饭,为的是让远离父母的孩子们感受到团圆的温馨。每逢藏历新年和春节,这里还是同学们欢聚一堂、吃年夜饭的地方。
食堂墙壁上张贴着各年级一周菜谱。早餐有五六个花样供选择,生煎包、花卷、葱油饼,都是阿姨们亲手做出来的“爱心牌”;午餐和晚餐均为八菜一汤,一周7天,每天不重样。“西藏学生的饮食习惯、风俗习惯都和内地孩子有所区别,我们既要兼顾口味、色泽,更要考虑到营养搭配。”厨师长陈言宗说,西藏孩子最喜欢吃“回锅肉”“孜然羊排”等带着辣味的荤菜,但是,藏族孩子很少吃海产品。海产品营养价值很高,为了鼓励孩子们举起筷子,食堂师傅们把“水煮鱼”“剁椒鱼头”“香辣虾”等饭店里才有的菜谱搬进了校园。
去年初,新校园落成时,特意在食堂和厨房安装了64个摄像头,每个环节都可实时监控,严把食品和卫生质量关。
学生自主管理
第一次走入厨房,男生格桑朗吉听说,阿姨们天不亮就要开始做早餐;第一次拿起锅铲,女生白玛德吉才感受到,即使是炒一大锅青菜,手臂也累得酸疼。
今年初,由学生组成的伙食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同学们或是戴上“厨师长”的袖标,体验一番做菜的辛劳;或是走进配菜间,削皮、切片,为师傅们打下手。通过摄像头,伙管会成员们发现,不少同学浪费粮食较严重。于是,他们和食堂员工一起在泔水桶上方贴出记录表,每天称泔水的重量。几个月下来,泔水量从每天超过100公斤,骤降至不到50公斤。食堂,也成了德育的第二课堂。
相关链接
目前,本市共有三类内地中学民族班,办班学校18所,在校生近4800余名。其中,内地西藏初中班办班学校2所(共康中学、上海行政管理学校),共有24个班级,在校生850余名;内地西藏高中散插班办班学校4所(复旦附中、复兴高级中学、新中中学和晋元高级中学),在校生430余名;共有12所学校招收内地新疆高中班,分别是七宝中学、交大附中、嘉定一中、上大附中、朱家角中学、南汇中学、金山中学、奉贤中学、崇明中学、川沙中学、松江一中和位育中学,在校生352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