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
由林兆华导演的《老舍五则》改编自老舍的短篇小说———此前,从未有人触及过。按照舒乙在香港观看首演后的感触,他最欣赏的是《上任》,其次是《柳家大院》,接着是《也是三角》《断魂枪》和《兔》。也正是舒乙,向林兆华提出了排演“五连环”的创意。
舒乙认为,林兆华在改编过程中做了加法,“融入了京剧、功夫、自杀、三角婚姻等内容,赋予了舞台浓重的色彩,至今看来,依然醒世。”而且,竹帘、桌椅为主的简约道具,打通了5个空间,让原本没有关联的短篇形成了一个统一而完整的剧目。而且,加入的黑色幽默和荒诞派手法,体现了老舍是幽默大师也是悲剧大师的特点。
“减法运算”
舒乙认为话剧《四世同堂》通过“减法运算”,展现出“历史的纵深感”,“这个戏立住了!”原著长达85万字,话剧则浓缩在三幕戏,3个小时结束。“这是一次比较出奇的改编,但是因为原来是巨著,存在着很多层次的探讨。”就目前田沁鑫导演的版本而言,“正面人物太少,反面人物太出彩,有点闹剧的意思。而其实,原著中正面人物有很多感人的东西”,舒乙进一步提出,“如果爱国主义者对祖国的忠诚,要能抓出来就更好了。”
回归本身
舒乙认为“京味”并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味道:“用谁也听不懂的北京方言充斥舞台,是相当片面的。京味,是针对北京人的个性、精神面貌、历史北京等综合而言的。老舍的戏,基本没有土话,都是标准的普通话,却是地道的京味。”
被戏称为“京腔八级考试”的《窝头会馆》,也是林兆华导演的作品。对此,舒乙认为,“的确有很深的生活气息,但是作为话剧,未必成功。”他说,“不要因为语言障碍,形成欣赏和理解障碍。”
不过,无论话剧如何改编,舒乙始终认为话剧的成功,对于作品回归文学本身,具有积极意义。“因为看话剧引发了观众事后回归文学本,干脆去看原著的念头。这是非常好的。”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