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教授陆萍,她认为,“足三里”是中医里常用的穴位,早在《黄帝内经》《灵枢经》等中医著作中就有记载,国内围绕“足三里”的研究也早已有之,用西医的方法做科研,用量化的方法证明它的效果,对于中医国际化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有没有效果 要看手法
常常有人问:“我知道揉按‘足三里’有好处,可效果不是很明显,为什么呢?”
陆萍教授解释说,首先要看穴位是不是找得准?一针扎下去,扎准了穴位,有经验的医生都会有“针感”,揉按穴位同样如此,可以先找到大概位置,然后在周边触摸比较,找到最敏感的一个点,酸胀感较为明显,那么也就找到了穴位,“得气感”就比较强。
其次要看是不是持续刺激了?一般来说,揉按至少要5分钟,并且要有力度,酸胀感较强,后期才会有一定效果,如果只是按三五十下,是起不到作用的。
不仅能保健 还能治病
陆萍教授表示,“足三里”是胃经的穴位,不仅具有保健功效,还有着功效主治的作用,呕吐、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虚劳、体弱多病,都可以通过针灸、按揉“足三里”的方法来治疗。有些人吃东西就发胀、老是嗳气、胃痛,也可用来调理脾胃,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后,就能增加胃肠消化道动力。
对于老弱病人群、体虚者、婴幼儿来说,则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据介绍,在中医小儿推拿中,有一套小儿保健三要穴,其中包括足三里、摩腹、捏脊,穴位按摩可起到补后天之本之功效,“胃口好了,吃得下了,孩子的抵抗力就能增强了。”另外西医上没特效药可配的婴幼儿腹泻,通过中医按摩就可以得到改善,可以说是有特效。
年轻时按摩 老后受益
对于常常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白领来说,去找医生针灸、艾灸恐怕没时间,陆萍教授建议,平时可以自我按摩,每天揉按足三里一到两次,但一定要有刺激量,每次5分钟,可以增加免疫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一般建议早上或者晚上,用大拇指按摩即可。
类似“足三里”的神奇穴位,在人体上还有很多,穴位按摩的自我保健价值亟待进一步发掘。例如足底的“涌泉”,属于肾经穴位,按摩时只需手掌擦热,按摩足底心即可,可以调肾补肾,缓解人体长期坐立时承受的巨大压力,减少心血管疾病,减少下肢浮肿。
有些人认为“没啥效果”“年轻时做不做保健一个样”,但陆萍教授认为,年轻时即能坚持自我保健,那么年老后可做到耳聪目明、腿脚灵活,结果完全不同。
本报记者 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