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人们多半会说到二胡、琵琶、唢呐,而很少有人会提到阮。其实阮才是真正的我国民族乐器,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二胡、琵琶、唢呐都来自域外。
但阮似乎一直未被重视。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专业音乐学院还没有开设阮的专业课。80年代初,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开设阮专业课,招的学生很少,仅一两个,还没有教师,由其他专业的老师兼课。
上海民族乐团阮演奏家刘波作为我国音乐院校最早一代阮专业的学生,回想当年学阮的经历,也有一番感慨。
刘波从小跟表姐学柳琴,遇林吉良老师,“跟我学中阮吧”,林老师说。那时人简单,学什么乐器不与将来前途挂钩。于是刘波就成为林老师的学生。1982年夏,刘波在老师的建议下准备报考音乐学院,但各音乐院校都没有招“阮”专业的,只有上海音乐学院的简章写着:“凡民族乐器择优录取”。在林老师的鼓励下,刘波选择报考上音。
从大连乘船到上海,刘波独自来到上音教学楼等候着准备进去参加考试,一位教授模样的老师朝她走来,劈头就问:“你考什么?”刘波指着手中的中阮说:“就考这个。”这位老师马上摇头说:“我们不要这个(乐器)”,说完径直进到考场里去了。
刘波几乎要哭了出来。回到旅馆,把经过告诉林老师。不料林老师听完,却展开笑脸说:“他们没听过这个乐器,你去弹给他们听,他们听了就会要的”。果然,刘波再去,结果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第一个阮专业的学生。
虽然进了音乐学院,因为阮是新专业,没有教材,刘波还是靠林老师自己编的教材学习。学校也发动作曲系学生为阮写作品。老师和同学都开玩笑说,你就是研究生,自己研究自己的专业。大学毕业时,唱片公司为刘波出了第一盒阮的个人独奏专辑。
说到一毕业就进上海民族乐团,刘波也觉得十分幸运。因为上海民族乐团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历程中始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最早成立的现代大型民族乐团,因此乐团在声部的编制上比较齐全和完善。乐团也是看中了中阮这件乐器在乐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的发展潜力,所以刘波大学还未毕业,就有意向收她进乐团。
二十多年过去了,中阮从原来乐队里的伴奏乐器,到现在有了很多独奏作品。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加入为中阮写作品的行列,出现了《丝路驼铃》《临安遗恨》这样的好作品。上海民族乐团作曲家顾冠仁的中阮协奏曲《塞外音诗》、周成龙的《阿尼玛青山》在历年“上海之春”上被推出,反响热烈。2001年刘波演奏《丝路驼铃》还随上海民族乐团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
现在中阮已不单是一件可以独奏的乐器,而是发展为一个阮族。有些音乐院校还将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组成“阮族”乐队,演奏员多达七八十人的规模,场面令人震撼。今年4月1日,刘波和她的同行们在音乐厅的《丝路——国乐立方系列》音乐会上,以半场节目的规模,展示了上海阮族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