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山路上青岛饭店吃正宗鲁菜。据说早前希腊籍犹太人在此地开了家咖啡店。主营西餐。二战期间被没收。改开“兴亚讲堂”———本想宣传所谓的“大东亚圣战”,因无人理睬,后改成一家小剧场。据说京韵大鼓名家骆玉笙,相声名家常宝,以及“四一剧社”等曾在这里演出。朋友W笑说,当地有俗语“身穿谦祥益,脚蹬盛锡福,手戴亨得利,看戏上中和,吃饭春和楼,有病宏仁堂”。提到6家老字号,4家都在中山路上,颇有些得意。他们把中山路上的山东街叫大马路,像上海人心中的南京路。
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美誉的八大关,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多国建筑风格。景区道路以长城关隘名字命名。函谷关、居庸关、嘉峪关等,一共十条。通常所说的八大关,是与区域内以八大峡命名的小路相对应的。霍塘峡路、西凌峡、巫峡等。可惜许多院落进不去,只好在外面拍。建筑隐在树丛中无法窥全。我透过门缝向里张望。藤艺沙发、巨大遮阳伞,缩小版亭台楼榭。哈,竟有一辆小童车。那是怎样一个幸福的小人儿呢?目前对外开放的,只有花石楼与公主楼。对“公主楼”神迷已久。丹麦建筑风格,以为里面住着美丽公主。急急找寻过去。大门前高挂着某某医院的牌子,难免失落。花石楼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典型欧洲古堡式建筑,融入希腊与罗马式,也带点哥特式。用花岗岩与鹅卵石建成,故得名。偶遇一位热情的当地老人,给我们介绍花石楼构造特点。据说当时木工制作护墙板、门窗,只要德国监工在接缝上能插进去刮脸刀片,就算不合格,用斧子砍去重新制作。可见当时工艺技术要求苛刻。
悠悠逛,拍照,走走停停。像走在南京的北京西路、庐山的牯岭街,或是北京三里屯使馆街。有兜转于上海石库门老弄堂的情趣。来时专门买了老建筑图册,记熟那些前尘往事,但真站到这里,所有故事都沉坠无踪。现实中的一栋栋小楼,多高墙深锁。怒放的花朵从围墙探出头来,绿荫遮天。
半山腰修了一条敷岛町,后名福山路。德国建筑居多。路上随时能看见没彻底炸掉的礁石。脚下是马牙石路。踩在上面,想到江南水乡的石板小径。但因不同程度人为或自然因素破坏,豁牙历历,能保全风貌的不多了。心里叹息。沈从文在传记中说曾于此地任教(原山东大学,现已搬至崂山)。老校区成了历史的点缀。梁实秋、童第周、冯沅君、束星北均在此居住过。现在是海大教授宿舍。沈从文说,在青岛生活期间,是他一生中工作能力最旺盛,文字也较成熟的时期。大约因先天性供血不足,一到海边就觉身心舒适,每天只睡三小时,精神特别旺盛。著名的《边城》酝酿于此,回北京后才写在纸上。书中“翠翠”的形象,有崂山姑娘的影子。
好陈旧啊。边上有人说。我倒觉得因为旧,反而亲切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