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惯了江南的园林、皖南的民居,蓦地在西安近郊的关中民俗博物院邂逅那一座座雄浑壮丽的宅院、一幅幅精美细腻的砖画,那震撼、那惊喜,无以言表。毕竟是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秦砖汉瓦的故里,秦汉之风、盛唐遗韵,在这一砖一瓦的构建中活生生地倾泻而出,直扣心灵。
未进大门,一排排两米上下的拴马桩就让人一震。据称,馆内收藏了唐宋以来8600多根拴马桩,其中大多是胡人驯狮的造型,大胡子,圆毡帽,深目高鼻,见证了一段八方客来、民族融合的历史。也有老猴子背小猴子的造型,表示辈辈封侯、家族兴旺;咸丰九年的元钱拴马桩则寓意生意兴隆,兼做商铺的“广告牌”……拴马的实用功能和镇宅辟邪的象征意义相结合,催生了这般具有丰富想象力的雕刻艺术,被称为“地上兵马俑”。
这是一座完全由私人兴建的博物院,主要收藏从关中各地一砖一瓦移来的四十多座明清宅院,目前已经原样复建并开放的有13座。博物院的大门就是一座有百余年历史的宅院大门,正中书写着“地通乾元”,两旁分别是“光裕”、“福履”二字,与之相对应的影壁上是一幅巨大的麒麟砖雕,寄托了宅子主人光耀后人、代代有福的厚望。
一座座宅院看去,一种熟悉而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每家每户都在细节上做足文章,一幅砖画、一个屏风、一种布局,都被赋予了深厚的寓意。原址富平的明代三朝元老孙丕扬故居的影壁,与众不同地刻画了梅竹兰的形象,对应门楣上“书德是福心无尘”等字句,彰显了主人高洁的品性,同时又塑造了鹿、蝙蝠、海水等形象,寄予快乐无边、福如东海的祝愿。原址大荔的清代东阁大学士阎敬铭的故居门口有两幅砖雕,一幅“鱼与莲花”表的是连年有余,另一幅“松鹤图”表的是松鹤延年、长寿安康。从澄城县迁移而来的崔家槐院始建于乾隆年间,主人崔圪塔因商致富,其三进三院式四合院是典型的关中民居,二进院的建筑充分体现了陕西的八大怪之一———“房子半边盖”,厢房只有人字型房顶的一半,高的围墙朝向院外,低的房檐对着天井,下雨的时候,雨水就顺势流到了天井里的水池、水缸中,所谓“肥水不留外人田”。屋内的一架樟木屏风,正面是彩刻的牡丹、仙鹤、喜鹊等表示吉祥富贵的造型,背面是一个大大的福字,寓意“必有后福”……讨吉利、讨口彩,中华民族延绵数千年的民俗传统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民居群落的第一家是明清风格的梨园,两层高的戏台雕梁画栋,色彩艳丽,画的是戏文里的故事,两侧的砖雕则是岁寒三友等图案。如今,这里全年上演华阴老腔———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老腔原本已濒临灭绝,近年才被发掘整理并入选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