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在伦敦的一次邂逅
吴晓明
  吴晓明

  几年前曾去英国作自由行。那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参观出来后,乘390路车回旅馆,上车才坐定,邻座来了一位中年妇女,皱纹满脸,穿着拘谨但是干净,一看就觉得该是中国的农村人,那女士手中提着个塑料袋,袋内横着一个饮料瓶,装了半瓶水,谦恭地认准座位空着,才欠身准备入座。对视瞬间彼此微笑一点头,我低声问道:“你是中国人吧?”人在异乡为异客,这类搭话很自然甚至会很期盼。

  果然,是在英国的中国籍工人。她家在广东开平,那地儿毗邻港澳,东北距广州市百余公里,是著名侨乡。到底是人在天涯,同一国籍的人就能开始聊天。我说我是游客,怎么怎么地就来此自助旅游。她是老实巴交的人,开谈先说:“我不会英语,也不会普通话,所以在这里很吃亏啦。”然后问我:“你自费来此要花费多少钱,是怎么签出的?”我说我是教师,签证好像很容易啊,她说:“老师都是很好的人,我们这边社区有老师教我们普通话,还教我们唱歌啦。”

  很少与这样的同胞交谈,况且是在国外。这么老实的乡里妇女不知怎么来到此地的,我不敢贸然问。倒是这位女士像是打开了闸门,说起自己的经历:“今天我休息,现在是去看一个朋友。”“我是从香港转道来此谋生的,做些‘服装包装’工作”,她用广东普通话表达如此,我估计是服装外饰的有技术手工活,否则不能在英国找到活。她来英国已经工作7年,所以,她一度失业时可以享受失业津贴,但是必须不断地接受突袭检查,而且只能吃面包,不能有任何收入……现在,她宁可不要这钱也不申请失业津贴了。

  由于她在英国,所以她的先生在香港滞留而无法获得来英国的签证。先生在香港“有个家”,还要照顾在内地的父母。她女儿也30多岁,“跟别人过”而且不结婚。她只能每年回香港一二次,飞回去几天后马上飞回来。她在英国已经取得了“身份”,“现在与朋友住在一起”。“朋友”想给她办一个2年后55岁时的英国退休待遇,包括有退休金和房子,但是朋友的家里为此吵翻了……

  她的整个叙述比较混乱,文化关系吧,所说的普通话也很难听懂,只能理解个大概。但是,她说着说着,心情非常凝重,眼眶里含着泪水。我也不知是应该宽慰她还是羡慕她。心想着,她大约实在没有个说话的对象吧。

  此时,我发觉车已沿着海德公园在开,好像要到我下车的Queensway站了。只能贸然打断她的话头,匆匆起身与她说再见。我到前门去确认下车的地点,与司机拿出地图比划着,突然,那妇女离座挤过来,帮着我用简单的英语一起问路,生怕司机会不懂我的询问。到底都是中国人啊。过了2站地后我到站了。下车前,我返身走到她跟前去道别,祝她:“日子过得更加顺心些。”她则站起身谦恭握手,送我到车门口。

  一位异国他乡无人说话的中国农村妇女。你现在还好吗?陌生的女士。其实,迄今我经常想起这一次路遇。本来,仅仅为了听她说说话,我可以陪她乘到她下车的站头,我再返回来的。如果因为倾诉而能使她获得一些宽慰的话。我一个外乡的过客,在伦敦的游历本来就是看世界,没有赶路的目的呀。结果,却急于寻觅自己旅舍而忽略了这些。

  在国外购物,有时会遭遇或明或暗的歧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专题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拍卖指南
   第A17版:社会与法
   第A18版:社会与法/特别关注
   第A19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0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服务指南
   第B03版:财经/大势分析
   第B04版:财经/百姓沙龙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阅读
   第B08版:连载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0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2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我在伦敦的一次邂逅
我的处女作第五版感言
棕荫纳凉图
笔精墨妙 奕奕如生
笔锋杀尽中山兔
书法
一个文化隐喻
秦淮二妓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我在伦敦的一次邂逅 2012-10-27 2 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