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许是指一般的璞玉吧。尤其是山料,如果不是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取精用弘以及人文赋予它内涵,则璞玉究竟还是块“石头”而已。
而所谓良玉不琢,是专指那些人们认为出类拔萃的美玉,其佳良质色已经表露无遗,不必再施以刀斩斧凿以“全其美”。这与老子的所谓“返璞归真”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正所谓“大圭不琢美其质”也。古代战国晚期思想家韩非子也认为“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他反对对玉的雕琢装饰,主张依靠对玉的雕琢装饰以博取人爱是不足取的。而美玉则无须锦上添花,巧夺天工,不然则会弄巧成拙。
人类自从把玉从石中分离出来,直至对其深化认知,无一不是取决于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因此,自古谈玉离不开人,谈人离不开玉,已成为我们民族的特质。
目前,人们于茶余饭后灯光之下把玩玉件,已成为当今精英们的一种生活时尚,可号称“不玩玉焉称精英”。
近年来,爱玉者把玩及收藏和田籽料已成为风尚。不事雕琢,不施加工,“真乃良玉不琢,大器晚成”理念之皈依者。如是玩玉人竟然成就了一种崭新的审美理念———即“玉琢为器,不琢亦为器”。使我想起,是幡在动还是风在动之禅问。大师曰:皆非也,是智者之心在动尔。当然能够达到如此级别的玉石,其概率及比例是非常小的。其天生丽质之美,使得任何加工,修饰皆为多余。也正是因此,所以才弥足珍贵,谓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也。
当然,在美玉面前,人类并非就无所作为。正在本市豫园举办的“九天名玉”和田籽料精品展,其展品以小叶紫檀量才施艺的底座,其角度之佳,构思之巧,工艺之精,与天然籽料可谓相得益彰,不遑多让,再配以精美隽永的赏析文字,使之真正成为天人合一的完美作品。这种带有清供色彩的玩赏籽料、璞玉之方法极有新意。
我写此文,正是因为与“九天名玉”有一点共同认知,那就是,美玉何只是形,色,质与人产生共鸣?更深层面的沟通实为人们一直追求的文与质的和谐,内与外的统一之境界。 李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