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2月1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钰鹏
  陈钰鹏

  按以前的概念,信是写在纸上的、由一个信使传递给收信人的私人信息。在纸未发明前,我国古代的信是“写”在竹片、木板或帛上的。所以书信在我国也称竹简、尺牍、尺素。牍是木简的意思,一尺长的木简叫“尺牍”,“尺素”也就是一尺长的素帛。古巴比伦人把信的内容刻在陶板上,古埃及人则用莎草纸写信。至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他们也用木板,但先在木板上涂上蜡层,这样刻起来就容易了。

  照历史学家的观点,只有私信才能叫信,如果是官员或一个机构写的,那叫公文或通告,不在此列。以前在欧洲寄信很贵,普通人很少寄信,直至18世纪,邮信才在上流社会流行(从这一层面讲,18世纪也叫“信札世纪”)。平民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请人写信,后来慢慢形成了一种代写书信的职业,和中国一样,这些代写书信者讲究写信的套路和格式,有时反而把委托人的意思给疏忽掉了。但从另一方面讲,书信后来在文学中也占有了一定地位(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20世纪的欧洲,人们开始重视小人物的书信,出版过两次世界大战参展士兵写给亲人的书信集,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有的图书馆员或文化史研究者写过专门的信札史。

  中国的书信文化很有中国特色,因为中国人自古讲究敬人和自谦,这种礼仪在书信中表现得十分完善,如书信中要求不出现你、我、他之类的代词,“你”要用“阁下”、“仁兄”等代替,提到“我”,应称“在下”、“小弟”等,虽然温文尔雅,但同时也颇为繁琐。魏晋和隋唐时期出现了很多“书仪”类书籍(如谢元的《内外书仪》以及供妇女、僧人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供人们写信套用。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尺牍类书籍和书信文化的鼎盛时期,很多佳作出自当时的绍兴师爷。

  从1990年开始,传统的书信开始慢慢被电子邮件代替,因为电子邮件快、便宜。尽管如此,传统的书信仍然在发挥必要的作用。中国有的文人以前写信用自己独特的信笺,上面印有书斋名和木刻水印的花鸟图案;这当然要比到网上去下载现成的有意义得多。再说,e-mail毕竟没有普及到“没有问题”的程度,世界上还有许多十分偏僻、文盲较多或者信号达不到的地方。瑞士和德国都是发达国家,瑞士有的偏远山区的农民就是靠邮递员用机动和脚踏两用车为他们送信的。德国勃兰登堡州有个叫施普雷瓦尔德的乡村,一位邮局的女投递员每天撑船为这个村子的居民送去五六封信。收到这样的信,人们往往有一种兴奋感。“宝贝,这是你的报纸。”美国的一位乡村邮递员送完他自己村子的邮件后最后总要对他的妻子温情地说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目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深度报道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军界瞭望周刊/封面
   第A11版:军界瞭望周刊/兵器
   第A12版:军界瞭望周刊/人物
   第A13版:军界瞭望周刊/战例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连载
大拜年
他创作了喜剧经典
今宵灯谜
设个“最高消费限额”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生命不朽 (摄影)
海岛新年
新民晚报夜光杯A15 2013-02-14 2 2013年02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