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徐汇区残疾人劳动服务所所长章建庆去外资企业推荐残疾人就业,得到的是一盆冷水:“我们外资企业要讲形象的,怎么好招残疾人?”20年后的今天,在很多有名的跨国企业中,都已经有了章建庆成功推荐的残疾员工的身影。
不仅如此,许多历史并不长的民营企业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吸纳残疾人就业。更加喜人的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率增长,其中固然有“残保金”“按比例就业”等政策的作用,但也有很多企业主动超比例吸纳残疾人就业,而且,真心诚意一视同仁地对待残疾员工,不仅同工同酬,还将残疾员工纳入公平的培训、提升机制。
边吃火锅边学手语
闵行区虹井路先锋街口,有一家火锅餐厅与别的火锅店不同,这里显得静悄悄的,员工之间以及服务员与顾客之间的沟通大多数都不是开口说话,而是打手语和举服务牌———这家特殊的火锅店就是由重庆肢残人刘松来沪创办的全国首家“无声”火锅店。
走进餐厅,人们就能体会到管理者为28名残疾员工细心考虑的许多与众不同之处。例如,一进门,迎宾小姐拿着一块中英文双语的牌子迎上前,牌子上写着:“您好!欢迎光临!请问几位用餐?”走进大堂,一张与饮食有关的手语图映入眼帘。顾客如果能学会“筷子”“羊肉”“蔬菜”“谢谢”等几组常用词汇,不仅能方便与聋哑员工交流,饭后结账还能享受打折优惠。餐桌上摆放着呼叫器和服务牌,客人需要加菜、埋单,都能找到相应的按钮或指示牌,不必开口呼叫便能让佩戴震动手环的聋哑服务员了解需求。
最初,餐厅的管理者和员工也曾担心消费者难以接受“无声”服务,不过试验下来,效果却出人意料:没有一个客人不理解或投诉。开业近一年,用手势和眼神“无声”服务的餐饮文化已得到食客认可,很多市民一边吃火锅一边学手语,起身离开时已能竖起大拇指,用手语向残疾人服务员道谢了。前不久,这家提倡大家抛开言语、用心沟通的餐厅已经在合肥开出第二家连锁店,将来还会出现更多连锁店,让全国各地的听语残疾人找到快乐工作的大家庭。
爱心餐厅知难而上
在各种残疾类型中,智力残疾人
就业的难度相对较大,不过,衡山路上的棒约翰餐厅,却敢啃“硬骨头”。从2009年“爱心餐厅”挂牌至今,餐厅始终保持着智力残疾员工超过六成的比例,而且,其他连锁餐厅也不断招募智力等种类的残疾员工。目前,上海50余家棒约翰餐厅中,已有30多家餐厅招募残疾员工,总数为70多人。再加上已离职的员工,上海棒约翰餐厅已先后培养了150余名残疾员工。
棒约翰衡山店最早试用过聋哑员工,因为种种原因,工作状况不佳,所以,公司也曾经对使用残疾员工抱有顾虑。徐汇区残疾人劳服所工作人员与店方谈了三个月,终于说服他们尝试与特殊学校对接,定向培养、雇用智力残疾青年。
第一批来到衡山店的智力残疾青年是纪勋学校的12名毕业生,他们不仅在后堂制作匹萨,有的还直接在前堂负责领位、点餐。一开始,客人们也吃了一惊,质疑服务员手脚和反应较慢,店方为此专门制作了一些提示牌进行解释,客人们了解真相后,转而钦佩感动起来。衡山店的客人中,有许多是欧美人士,他们在本国的服务业中接触过大量残疾人士,所以对衡山店的爱心之举更加认可。
残疾员工办事精准
不过,几年下来,残疾员工在棒约翰的数量不断增加,主要靠的不是同情怜悯,而是他们自身的努力。他们虽然学东西比健全人慢一些,但他们格外努力,只要学会了,就能像机器人一样分毫不差地一遍遍“复制”下去。例如衡山店的拍饼员张建川,2009年入职后,很快就成了全店拍饼最快、最好的员工,在短短一两分钟里,就能把匹萨饼坯拍得又圆又大,尺寸像用圆规量出的一样精准。如今,他已经成为公司上下闻名的明星员工。
不仅如此,残疾员工的忠诚度还特别高,春节假期不请假,流动率比较低,不少人已工作了五六年,成为许多门店中的“元老”。
脚踏实地赢得好评
两年前从大学工科毕业的杨诚,成为携程旅行网国际机票部的一名客服人员。腿部残疾的他,没有好高骛远地在“寻找专业对口工作”的一棵树上吊死,而是务实地选择了这个可以8小时坐着工作的岗位。事实证明,他的选择对了———两年前,因为服务态度好,业务量高,他的月收入就超过了应届毕业生的平均线;两年后,他已升职为领班,成长速度超过大多数四肢健全的同事。杨诚的成长,也给70余名残疾人同事带去了更多鼓励和信心。
“脚踏实地”是不少企业对残疾人的共同评价,尤其是招募残疾员工数量较多的企业,人事负责人都说,企业之所以愿意不断增加残疾员工,正是因为通过试用,看到了残疾人身上的闪光点,相信他们可以与企业一起成长。
在前不久举行的应届残疾大学生求职培训课上,来进行模拟面试的IBM人力资源高级经理萧刘漫红除了给大学生们上课,其实还悄悄肩负着考察面试残疾大学生的任务。在为上届毕业生开办的培训课上,IBM看中了手部有残疾的女大学生徐鸣,通过实习后,将她留用在人力资源部门,一年来,因为表现不错,小徐已从助理文员转到招聘专员岗位。她的优异表现也增强了IBM录用更多残疾人的信心,目前,IBM上海公司共有8名残疾人员工,今年还计划新招30名残疾大学生。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