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夕,读到三十多年前陈云同志处理宝钢问题的故事,感慨良多。
十年动乱,我国经济遭受极大摧残。“文革”结束后,当时的领导人又急于求成,一下子新上了一大批建设项目,光大的项目就有1700多个,小项目则多达几万个。可是,我国国力有限,承受不了。于是,陈云下令调整,让一批项目下马或缓建。其间,最为棘手的是上海宝钢建设问题。
当时宝钢作为特大型项目已在1977年仓促上马,由于它投资多,影响大,理所当然地成了下马与否的争论焦点。有人认为宝钢是某位领导人“贪大求洋”的实例,应当立即下马;但也有人认为,宝钢不能下马,而是应当立足国内,向国外买技术,买专利,买关键设备;还有人建议,宝钢不仅不能下马,而且宝钢的所有设备都应当从日本进口……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中央决定委托陈云对宝钢问题作出决策。
虽然形势已经十分逼人,但陈云依然是不紧不慢,稳稳当当,坚持他一贯的实事求是的作风。
首先,他不因人废言,因人废事。宝钢,这么大的项目,不能因为它是某位领导人决定上的,而现在这位领导人受批判了,就必须下马。这种片面的、幼稚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过去,这方面的教训不少。
其次,他不偏听偏信,而是迈开双腿走出去听取各种不同意见。陈云花了整整一个半月的时间,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无论反对的、支持的、折中的意见都认真听,真正做到了“兼听则明”。他先在北京开座谈会并仔细研究了七部委的意见后,又南下听取上海市领导以及宝钢等干部意见。还研究了一些发达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做法。然后,再综合考虑,作出了科学的判断,即宝钢是个特大项目,事关全局,仓促上马是不对的,但目前工程进度是好的,成绩很大,所以应当“干到底。举棋不定不好”。
最令人感动的是,陈云还在一次会议上,老老实实地讲了自己对宝钢建设认识上的三次反复。他坦然地说,第一次是看了谷牧批的那个文件后,认为应该立足国内,买技术,买专利。第二次是到上海调研后认为,应当全部进口。第三次则是认定应当按照中央三部、三委和银行报告的意见办。最后,才作出了“买设备,同时也要买技术,买专利”的结论,并且还鼓励大家“应该列的项目不漏列。店铺开门,不怕买卖大”。
陈云的话,简洁、朴实,但寓意深刻。他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条普遍真理,即无论何人,他的正确思想都应当来自实践,来自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并经过反复认识,不断深化才能得出。
人们常说,凡是杰出的领导人都有他们的人格魅力。魅力是什么?词典上说,魅力是一种“很吸引人的力量”。陈云身上“很吸引人的力量”,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这种“很吸引人的力量”,过去需要,今天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