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是Leadership Program的简称,是我们共同参加的一个领导力培训。大家聚在一起渐渐发现,帮助别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快乐。”在一家大型跨国公司担任中国区总经理的LP“总教头”杨璇波介绍,LP已经走到第8届,2013年由往届LP成员共同发起的“LP同行慈善基金”正式成立,并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开辟专项账户。
有付出才有收获
至少每月一次1小时“社区服务时间”、每年一次大型公益项目,这是LP志愿者给自己定下的任务。他们中大多是企业管理层或者自己创业,不乏杨璇波这样的职场“金领”。在人人都喊忙碌的今天,时间表上如何才能挤出时间,献给公益?动力又何在?
“其实,学会时间管理,付出关爱,最终收获的肯定是自己。”在沪上某外资银行任职市场主管的李玉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在人大读书时,她就参加了学校的青少年志愿者协会,定期去陪伴特殊学校的孩子们。大学毕业后,偶然加入LP志愿者队伍,她发现自己在一次次看似平常的儿童福利院、养老院的陪伴服务中,变得不那么急躁了,开始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很多智障的孩子,有着特别简单纯真的笑容;90岁的老太太,拉着我讲如何保养皮肤、讨论时事热点……他们的神情特别知足。”李玉觉得,参与公益活动,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别人的生活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也让自己的价值观悄悄发生了改变。
在李玉的带动下,姐姐李红英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从事技术工作的李玉坦言,以前,没到双休日就觉得很单调,逛逛街、整理房间是最多的安排。但是,自从加入LP志愿者队伍,她忽然觉得,自己的生命丰富生动起来。“第一次和十几个朋友一起去养老院陪老人聊天,看到他们在阳台上大声唱歌,阳光洒在他们脸上,他们的生活热情深深打动了我。”李红英觉得,付出时间和爱心,收获的是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如今,LP志愿者已经开展7次大型社会服务互动,包括给闵行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看护点的孩子举办游戏联欢,向云南干旱灾区瓦马乡小学提供定点饮水援助,为甘肃和云南贫困地区学校捐赠过冬衣物、建立爱心图书馆等。每次制定项目规划前,志愿者都要亲自踩点,了解当地需求,再发动募捐,亲手送上当地最急需的物资。在重庆垫江县龙头村,贴着这样一幅标语:“LP团队情洒龙头留守儿童,黄草山腹地执手共绘美好未来。”2010年,LP爱心团队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筹措资金10万余元,让这里泥泞的校园变了样,让在这里就读的近70名留守儿童,有了可以遮风挡雨的教室、“四肢健全”的课桌椅、平整的操场和清晰的校园广播系统。
有支持也有误解
义卖现场,襄阳公园内摆放着数百幅孩子们的画作,它们来自浙江乐清,是LP成员的一位朋友在微信上看到信息后,让班上的孩子创作的。有志愿者的朋友从国外发来信息,“求微信直播”,无法到现场,他就通过网络转账表达心意。“这两年,公益氛围越来越浓了,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发布消息后,朋友托朋友,参与捐物的人越来越多。”杨璇波说。
但是,成员们有时也会遭遇不理解,也会有失望。LP成员陈志煌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前不久的某一天晚上,他加入的一个QQ群里,大家正聊着有关奢侈品的话题。他看到人气正旺,就把这次大型募捐活动的海报贴了出去。没想到,群里一下没了声音,有两个年轻女孩甚至质疑这是个“骗局”。“说实话,我有些愤怒,也很伤心。”不过,陈志煌说,这更坚定了他们的信念,从事公益活动,除了要捐款,更要“捐”出最真诚的心和情谊,才能叩开更多心门。
有阻力更有动力
近年来,申城活跃着一大批35岁以下青年人为主的各类社会组织。团市委一份《上海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分析》报告显示,目前这样的组织估计有4.5万家以上,影响青年超过225万人,主要有教育帮扶、运动旅游、生命健康、生态保护、文化倡导、交友娱乐、应急救援等相关类型。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了各类公益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他们心中,公益成为一种新时尚。
团市委青年社会组织工作部的丁丁说,公益活动的吸引力在于,它能为人增加一种人生的历练和感悟,转变人生态度,有些年轻人甚至为了心中的公益梦,放弃高收入职业,将公益当成一种事业来做。
丁丁坦言,各类青年公益组织也存在缺乏培训、缺乏启动资金、缺乏资源调度等阻力和困难,亟待得到更多养分和支持,实现志愿者的理想和抱负。为了给更多青年社会组织搭建亮相平台,团市委自2005年起创建“青年风尚节”,先后有超过700家青年社会组织通过风尚节展示组织文化、宣传品牌项目。自2012年起,青年风尚节创办“我们的年轻范”上海青年风尚节大型公益行动,数百支来自各行各业的风尚小队用各种形式开展“以物劝募”活动。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