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大餐”广受欢迎
今年3月初,上海大剧院在闭门大修前,决定开放10天免费参观。根据计划,每天的参观时间分为上午场和下午场,全天接待800名观众。然而,市民的参观热情远远超出预估,第一天就出现市民凌晨排队的景象,参观者达到将近5000人。接下来的9天,每天的人数更是保持在万人左右,剧院方不得不紧急组织人力,全天开放参观……几位结伴而来的老妈妈站在舞台上说:“多少艺术家在这块地板上唱歌跳舞,站在这里,阿拉的脚底也像是吸进艺术灵气了。”一对退休老夫妻蹲下身摸摸地板,站起来告诉记者:“进大剧院有神圣感,这种感觉在社区里唱歌跳舞是体验不出来的。”
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每月第一个周六设为免费开放日已有6年多。那一天,这座剧院总是如过节一般,从全市各个社区赶来的市民,在这里浏览节目海报、聆听艺术讲座、与艺术家近距离互动、购买各类演出的优惠票……
梦的产生,与市民文化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文艺舞台的繁荣密切相关。过去世界交响名团现身上海被视为“饕餮大餐”,如今已是“家常便饭”;过去只能通过照片、唱片仰慕的国际大牌,如今不经意之间也在申城舞台放歌;过去被视为只能在伦敦、纽约、巴黎享受的经典音乐剧,如今也成为这座城市的“常客”。
扶持推动公益演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流的节目与高昂的票价画上了等号,大批市民为圆心中的艺术之梦而来,却因为缺乏足够的消费能力而难以跨过剧场的门槛。但近年来,为圆百姓享受艺术之梦,政府部门一再推出措施,演出机构也尽力尝试各种优惠举措,促使演出票一降再降。
2011年11月,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局联合出台公益性演出专项扶持资金,鼓励更多的剧场、文艺团体和演出经纪机构,推出更多的公益性演艺品牌,让市民共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根据这个政策,本市首批推出10家定点剧场,每月至少举办2场票价低于80元的公益性演出。首批定点剧场的推出,意味着全市每月至少有20场公益性专场供市民选择。事实上,这个政策出台前,上海的剧院已经运行多个常规公益演出系列,如东方艺术中心的东方市民音乐会、上海音乐厅的星期广播音乐会等。在公益政策的激励下,各个剧院又陆续推出全新公益系列品牌,如文化广场的“剧艺堂”、天蟾逸夫舞台的“好戏大家看”、话剧艺术中心的“话剧下午茶”、大宁剧院的“大宁艺术源”、上海音乐厅的“音乐午茶”、上海城市剧院的“艺术课堂”系列等。
以逸夫舞台“好戏大家看”公益场为例,运营近2年,每年24场供不应求。大部分剧种排出了最受好评的剧目和强大的演员阵容,因而上座率一直很高。由于政府对剧场有相应补贴,剧场的基本收入能够得到保证;而由于免除了场租费,虽然公益场票价较一般商演要低,但剧团的总体收入未必减少。因此,在低票价高质量演出受到观众欢迎的同时,剧场和剧团对公益演出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市场态势。
如果说,以政府扶持推动公益演出在本市剧场“全面开花”的举措,产生了帮助市民“走进剧场”的效果,那么,政府主管部门实行把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文化广场和天蟾逸夫舞台列为开展营业性演出低价票试点剧场的政策,则直接产生满足市民享受一流艺术的“圆梦效应”。从演出市场的现状分析,高票价大多存在于商业演出之中,而绝大多数高质量节目以商业演出的方式运作,因此,能以低票价享受高水平演出,实际上也是广大市民的盼望和期待。根据这个政策,这些剧院将拿出商业演出票房中5%的票量,设定为80元以下票价。
首先执行这个政策的东方艺术中心,马上启动了商业演出公益门票的发售活动。当天上午,市民清晨赶到售票处排队等候,不少乐迷更是在售票现场大呼惊讶:“80元能聆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这类顶级乐团现场表演,在全世界大概也只有在上海发生了。”每到公益票发售日,上海大剧院的票务大厅也是人头攒动。目前,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大剧院、文化广场、上海音乐厅等剧院,都已制定了每月或每季度公益票发售日的常态机制。演出票公益政策让市民享受到了实惠,去年,东方艺术中心公益低价票发售张数达10万张;上海大剧院在2011-2012年度演出季里,也有8万多人次的观众购买了80元以下的门票,占全部演出票数的五分之一。
多方合力降低票价
在上海,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上海夏季音乐节等重要艺术节庆活动,已从早些年侧重市场运作为主,逐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办节机制,由此产生的直接效应,就是推出大量公益惠民演出票。即使是日常的剧场演出,艺术质量高的优秀节目,也大多在实施低价门票的基础上,可以向上海文化基金会申请资助。目前,政府主导的文化项目资助机制正在产生积极的作用,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圆了心中的艺术梦。
与此同时,政府购买演出的方式也十分普遍。例如,市群艺馆星舞台上演的多半剧目,市民可以凭一张身份证,到窗口免费领取门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也想方设法与知名艺术家、明星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例如淮海中路街道文化社区活动中心让越剧小生韩婷婷来运作,韩婷婷定期为社区居民送上公益演出,又带动了一批话剧社团,促使小剧场话剧也能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走近百姓。由于免去了场租,观众去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看小剧场话剧的票价,比平常均价120元要低廉很多。
民营剧团、演出公司等文化机构,也在以各种方式降低票价。今年3月23日晚,现代人剧社在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上演《国考魔方》这部反映公务员考试的剧目,平均票价在80元左右。他们创排的反腐倡廉、描写纪检干部的大型话剧《保卫理想》已经在宛平剧场、松江大学城等地巡演超过30场,平均票价均低于100元,而平常大剧场话剧均价在200元左右。就连最高票价达到2013元的8小时话剧《如梦之梦》,近日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时也腾出了80张学生票,每张单价仅50元。即将于9月11日在上海奔驰文化中心举行的刘德华演唱会,主办方上海东方演艺有限公司也推出了80元的超低价学生票,以满足学生歌迷的需求。
由于大型演出成本难降,一些演出公司开始尝试以小型演出来降低成本。近年来,麦斯米兰、胡德夫、品冠、中孝介、周蕙、戴佩妮、凯伦·安等多位歌手都选择了东方艺术中心的歌剧厅或音乐厅开唱,观众容量在几百到千余人的场地与实力歌手的组合,使得演出降成本不降质量,观众也可以花较少的钱欣赏到较高水准的演出。
抑制价格仍有空间
演出票价难以低下高贵的头,主要原因来自于演出运营成本的居高不下。演出成本大致分为演出方报酬、交通住宿费、生活津贴和剧场使用费、营销推广费、税费等。上海大剧院副总经理张笑丁指出,高票价大多来自外国文艺团体的演出,柏林爱乐、费城交响、芝加哥交响等世界名团,在所驻城市的音乐会票价,都要大大低于跨国、跨洲的演出,这是因为本地演出无须在演出成本中加上机票、住宿、津贴等费用,还能得到政府的资助,演出成本当然能大大降低。东方艺术中心管理公司总经理林宏鸣分析道,外国乐团来华巡演,承办演出的剧院不但要承担乐团的所有旅行、演出费用及剧场运营开销,还要支付外税、营业税等各种税费。为了努力降低票价,剧院不仅要千方百计寻求社会资金消化运营成本,还形成了“贴着成本定票价”的模式,亏损部分向上海文化基金会申请资助,或以其他演出的盈利来弥补。
目前,国内文艺团体的剧场演出,票价大多根据市场需求自我调节,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过去动辄出现名不副实的天价,如今已经极少出现;国外文艺团体的剧场演出,在政府主导的文化项目资助机制作用下,票价也保持在相对合理的范围。
一些演出界人士认为,进一步抑制票价的空间依然存在,尤其是建造或改造剧院,要充分考虑降低运营成本的长远大计。目前,东方艺术中心和文化广场在建造时留下的高能耗缺憾,已造成两座文化地标剧院日常维护的不堪重负,也直接导致了演出成本的上扬。为了帮助更多的老百姓一圆艺术之梦,社会各方也应尽一份责任,多几份热心,共同促使票价降下来。
据了解,国外剧场资金来源比较丰富,且有免税政策。此外,国外剧场大都收支两条线。而上海,以逸夫舞台为例,除大修由国家出资之外,平时都是自收自支,没有免税政策,一年运营成本达七八百万,因而场租费难以下降,而一年24场公益场国家补贴约100万元。资深演出经纪人许霈霖认为,如果国家一年可以多补贴给逸夫舞台这样的剧场100万元至200万元,可以把全部票价降低超过30%,较公益场而言受益面可能更广。
另一方面,虽然政府补贴高雅艺术演出环节是个“国际惯例”,但是否能在直接降低票价的同时,培育出一个健康的戏曲演出市场来,还要看补贴的具体方案。逸夫舞台总经理钱莉莉表示,剧场方面希望院团能拿出好的剧目和优秀的演员参加公益场演出,因为只有好的戏才能吸引观众进剧场,“既要低票价,又要戏好,这样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才能培育起一个健康的演出市场。”许霈霖则提醒,如果要使得政府补贴演出市场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补贴的数额应该与票房直接挂钩,让真正受到市场欢迎的剧目得到更多的补贴,才能激励院团在创作中更多考虑市场因素。
本报记者 杨建国 夏琦 王剑虹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