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城市艺术雕塑少不了文化认同
~~~——城市艺术雕塑少不了文化认同
~~~——城市艺术雕塑少不了文化认同
~~~——城市艺术雕塑少不了文化认同
~~~——城市艺术雕塑少不了文化认同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姓“公共”就请多与老百姓亲近
——城市艺术雕塑少不了文化认同
梁依云 钟媚
■ 巴塞罗那的海边,大海中的雕塑随风飘逸着,增加港湾动感的视觉
  ◆梁依云  文  钟媚  摄

  11月14日在上海世贸商城举办的2013上海艺术博览会以大量的典藏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关注,位于大门口的主题雕塑《远大前程》更是让观众一入场便感受到了城市艺术也可以很大气、很当代、很易懂。当艺术冠上了“公共”的姓氏,它就该与老百姓走得更近。

  【 选材要当代更要永久 】

  由韩国艺术家朴善基创作的群雕《远大前程》以一组造型立体的“骏马”向前来参观的人们展现了既自然又抽象的画面,这些骏马自由惬意地在草地上享受着城市的风光,而挺拔的身形又昭示着它们随时待命,准备着踏上充满未知的征途。选择这样一件大型艺术品作为此次的主体雕塑,似乎给正在上海这座大都市里的人们更多对城市未来的期冀。

  当雕塑处于城市环境中,那么在选材立意上就需要艺术家更多注重永恒性。如何接地气,如何在当代性中植入城市历史,这些都关乎着雕塑作为公共艺术能否深入人心,而非昙花一现。我们的城市街头很少出现经典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成为地标的更是极少,关键还是在于大部分雕塑或装置只是有空地就放,全然没有与环境融合,缺少语境又怎能引发市民的共鸣?更何谈永久。

  【 塑形要体现文化认同 】

  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宁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里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这话足以见得,一座城市的公共环境设计恰好能反映出城市的精神文化,那么艺术家在为作品塑形之初,心里就该有个谱,事先做好“预习”,将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以及雕塑环境空间的理解了然于心,才有可能让作品成为好的公共作品。

  纽约、东京、巴黎等素来以艺术闻名的都市,走在大街小巷总能邂逅到艺术“甜点”,有些体型庞大,煞是引人注目;有些则融入环境,让你分不清这究竟是雕塑还是建筑。而这种常见的亮点在我们的街头却还不多。尽管我们常能看到一些颇会“拗造型”的雕塑,但它们让路人煞有介事地研究一番后,还是猜不透究竟与我们的都市有何关联,这叫人怎么去打心眼里喜爱呢?

  【 “恰好”出现才好“用” 】

  公共艺术叫人欣赏,关键在于找对场所,要出现得“恰到好处”。试想,如果将《远大前程》放置到郊区的某个公园,少了车水马龙、高楼大厦,你还能体会出都市人对未来的憧憬和期许吗?答案显而易见,少了钢筋水泥,作品的宏大锐气也会不翼而飞。

  公共艺术该怎么“用”?对于老百姓来说,其实“用法”很多,不一定要片面地强调实用功能,作品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更多地该体现在作品所能带来的思考上。公共艺术的独特限定,注定了艺术家在设计时必须“带着脚镣跳舞”,作品中少一些自我的发挥,多一些对城市的关注,才能给予人们更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要闻
   第A08版:要闻
   第A09版:要闻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综合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姓“公共”就请多与老百姓亲近
本期导读
整体介入
图片新闻
广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B01姓“公共”就请多与老百姓亲近 2013-11-16 2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