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陶瓷作品能否进场,上海艺博会曾经进行过激烈争论。争论的结果是,不是能不能进,而是缺乏艺术含量的不能进,地摊似陈列的不能进。
中国古人创造的陶瓷,其实是中性的,它既能作为生活用品,也能成为工艺品,还能成为艺术的载体。这完全取决于作者。
上海艺博会甚至给陶瓷艺术品开设了专馆,使国内外陶艺家得以在一个独特的空间展示他们的作品。说实话,过去艺博会的陶瓷作品难以恭维者居多,如今这种情况正得以改变,艺术的含量正在提升。在这次艺博会上,“随园”带来的一组朱乐耕的《牛》,气势不凡。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陶瓷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朱乐耕教授,是他这个年龄的中国陶艺家中的“另类”。他的“前卫”理念,推动了中国陶瓷在当代艺术领域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将艺术品与实用的生活器具融为一体,正成为中国陶艺界方兴未艾的一种趋势。随着品茗玩香的风尚渐起,一些大陆的陶艺家继台湾陶艺家之后,也开始将他们的艺术才华融入茶具和香具等的创作中。在璟通艺坊的展区,我们看到了当前炙手可热的陶艺名家和颇具潜力的新锐的作品,白明、白磊、刘正、张国君、熊开波等在这个领域的尝试,确实令人对传统的器物有了新的观感。
有的陶艺家容易陷入两个误区,要么保守匠气,要么抛弃传统,变得像是西方当代雕塑的陶瓷翻版。来自日本“景德镇”九谷的著名陶艺家中村元风,其作品在现代性和传统文脉延续性上所作的探索,值得我们思考。他的作品,与传统的九谷烧有明显区别,色彩艳丽纯美,釉层肥厚,造型简洁流畅,但让人又分明感受到这一定是一位日本陶艺家的作品。他是一位善于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