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我家的年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1月3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苏浙沪年俗聚一家
曹刚 叶薇
■ 史国英和老伴晒出自家的年“味” 本报记者 陈意俊 摄
  苏浙组合

  吃罢苏北年菜,再尝宁波汤圆,房间里点缀着迎春花卉“上海三宝”,退休教师史国英家吹的是海派融合风。

  68岁的退休教师史国英,老家在江苏扬州仪征,老伴姚克斌是浙江宁波人。苏浙沪多种年俗元素,在这户上海人家里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昨晚吃完苏北年菜,今早再尝宁波汤圆,在“上海三宝”(水仙、蜡梅、银柳)的点缀下,欢欢喜喜辞旧迎新。

  不吃宁波汤圆,不算过年

  3公斤绵白糖、1.5公斤生猪油和1公斤黑芝麻,捏合成13个拳头大小的黑洋酥馅,外加15公斤水磨糯米粉,原材料就绪,只等老姚巧手加工。从10岁帮母亲打下手起,老姚包了60年汤圆。

  “不吃汤圆,不算过年。”姚克斌回忆,以前没有水磨粉,“自己推磨、研粉,再去大饼油条店讨煤灰,隔纱布为糯米粉吸水。”现在不用再磨粉,但他还是喜欢自制黑洋酥,“因为剥猪油、炒芝麻的过程就是在享受节日气氛。”

  老姚技艺娴熟,边看电视边包,不到半小时,一批88只汤圆完工——列队整齐,每排8只,共11排。“讨个好口彩。一公斤面粉搓140只,每年做2000多只。”很多都用来送人,老两口为此准备了一叠打包盒。 

  改良苏北年菜,健康迎新

  婚前,史国英每年春节也吃汤圆,但个头更大,口味偏咸。

  “我是苏北人,大年初一除了吃馒头和年糕,就是包大肉馅汤圆。比宁波汤圆块头大,一碗两只,就饱了。”史国英回忆,“临近除夕,母亲和大姐忙着发面、蒸馒头,准备年菜——咸鱼、咸肉、蛋饺、肉圆、香菇、豆芽、青菜、百叶等七大盆、八大碗。”她介绍,咸鱼、咸肉等如今已退出餐桌,因为“不健康”。保留下来的荤菜,还有肉圆和蛋饺,依然是手工制作,带有苏北风味。史国英对肉圆也做了改良,拌上山药,比传统狮子头小些。“现在每天都像过年,做大了吃不下。”

  请进“上海三宝”,春意盎然

  把传统迎春花卉中的“上海三宝”请进家门,是沪上不少家庭的迎新习俗,史国英也不例外。“凌波仙子”水仙率先登场,提前45天采购、切割、水养,只要天晴就会端上阳台,看着嫩叶萌发生长,花苞渐次绽放。临近新春,又买上了蜡梅、银柳,家里顿时春意盎然。

  30年前,夫妻俩搬进龙华新村一处50平方米的两室户,居住至今。室虽小,却充满温馨,厨具也一应俱全:烤箱、蒸锅、微波炉、豆浆机,“过年期间,蛋糕、面包、馒头都能自己做”,史国英笑言:“房间再小,也要想办法享受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曹刚 叶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我家的年俗
   第A04版:我家的年俗
   第A05版:我家的年俗
   第A06版:我家的年俗
   第A07版:我家的年俗
   第A08版:我家的年俗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夜光杯
   第A11版:夜光杯
   第A12版:广告
苏浙沪年俗聚一家
千只肉圆 年年送团圆
石臼笃笃 年味别样浓
公告
新民晚报我家的年俗A07苏浙沪年俗聚一家 2014-01-31 2 2014年01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