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我家的年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1月3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只肉圆 年年送团圆
徐轶汝
■ 陶阿姨端出一满盆金黄的肉圆本报记者 张龙 摄
  工人新村

  大家都说,“闻到陶陶阿姨炸肉圆的香咪道,就晓得马上要过年了!”

  早晨7时起床后直奔菜场,陶兆韵今天的任务是200只肉圆。夹心肉,花了280元;荸荠,30元;外加10个鸭蛋和葱姜。“肉糜要绞得够细,荸荠反倒不用搅成泥,切碎就行,这样吃起来爽口。”

  60岁的陶阿姨在曹杨一村住了十多年,每年春节前,她都会亲手制作1000多只肉圆,送给亲戚朋友和隔壁邻居。肉圆寓意“圆满”“团圆”,这样一份“香气四溢”的新春礼物当然大受欢迎。大家都说,“闻到陶陶阿姨炸肉圆的香味道,就晓得马上要过年了!”

  下午3时,200多只金黄色的肉圆装满了两只大盆,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今天这些,是我的小姐妹预订的,每家50只。”这时,左邻右舍闻香而来,陶阿姨招呼大家“尝尝咪道”,小小的公用厨房里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10家人家做肉圆,10种做法。”陶阿姨说,有些人家会在肉圆里加上油条脆,有些用上糯米饭或者蒸好的馒头。在尝试过N种做法后,她颇有自信地表示,还是自己做的最好吃!

  “陶陶阿姨手艺嗲”,这是邻里公认的。肉圆肉质松而不散、鲜香不腻,秘诀在哪里?陶阿姨说,肉圆子口感够不够筋道,全在揉捏之间。“很多人都直接用绞好的肉糜,”她拿出一把“独门武器”——模仿打蛋器制作的大号搅拌棒,这是她自己画好图纸,找五金店加工的,“不过,工具再好,也无法代替双手的作用。”

  看着女儿在厨房忙碌,85岁的老母亲葛小妹时不时过来瞅一眼。4个儿女都会做肉圆,但二女儿学得最好。陶陶阿姨退休前是棉纺厂食堂员工,多年实践出真知,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在她这里去芜存菁。比如她自创的“手捏肉圆法”就比传统的用勺子刮出圆球更省时。

  陶家的年夜饭可不只有肉圆。肉圆“订单”只做到腊月廿八,再往后,陶阿姨就得准备自家的年夜饭了:蛋饺似元宝、烤麸寓意“靠得了丈夫”、熏鱼代表“年年有余”……这些过年传统菜,她都亲手做,“一年忙到头,只有这个时候,忙得最开心。” 本报记者 徐轶汝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我家的年俗
   第A04版:我家的年俗
   第A05版:我家的年俗
   第A06版:我家的年俗
   第A07版:我家的年俗
   第A08版:我家的年俗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夜光杯
   第A11版:夜光杯
   第A12版:广告
苏浙沪年俗聚一家
千只肉圆 年年送团圆
石臼笃笃 年味别样浓
公告
新民晚报我家的年俗A07千只肉圆 年年送团圆 2014-01-31 2 2014年01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