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我因要出版自己的《文存》,在书房里翻箱倒箧寻觅历年来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不经意间,在一个旧信封里发现了一封信和一张报纸。信是1984年间《河北日报》总编辑林放同志写给我的,告诉我给他们写的文章《社会主义与商品生产》已发表在这年的11月16日《河北日报》上,同时感谢我“为家乡人民写稿”。我并不是河北人,怎么称我是为“家乡人民”写稿呢?原来,“文革”中我先下放到河北一个农场干校4年多,继之被分配到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工作近7年,前后10年多,河北省委宣传部和河北日报的同志对我很好,我给报社写过稿,关系较熟,他们把我当成“家乡人”。1984年秋,林放同志来北京出差,见到我说:“经常在北京的报刊上看到你的文章,你也给咱们家乡的报纸写一篇文章吧。”对他的约稿,我立即应允。写什么呢?当时中央正开了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生产”,过去都是“计划经济”,一提“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就认为是“资本主义”,现在提出了“商品生产”,这是我国改革过程中重大的进展和突破。于是我就以此为内容,写了这篇文章。在文中,我论述商品生产是人类社会组织生产的一种经济形式,是每一个社会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社会主义也必须要搞商品生产,这并不会导致资本主义。文章发表,林放同志同时寄来了发表这篇文章的报纸。
当年我只是将报纸匆匆浏览了一遍,看没有什么改动就放起来了。29年后翻检出这张报纸,我又看了一遍这篇文章,觉得讲的都是一般道理,没有什么独创的见解,就不准备收进《文存》了。可我突然发现,在我这篇文章的同一版上,却有一篇署名“习近平”写的《尊老敬贤,为政之道》文章。真是偶遇和巧合!我查了一下,当时习近平同志刚担任中共河北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后来说过:“我从政的始发地在正定”),这应是他在任时的作品,反映了他的执政理念。我立即读了起来。
该文首先从当时我国新老干部交替的时代背景谈起,认为“新老干部的合作和交替,犹如长江后浪推前浪,标志着我们的干部队伍后继有人,青春长在;也标志着我们的革命事业兴旺发达,前途无量。”接着,他提出了文章的主题:“在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中,我以为,中青年干部要充分尊重老干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作者说,“尊老敬贤”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现在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老干部的历史功绩可歌可颂,可尊可敬!现在新干部如果“一阔脸就变”,“人走茶就凉”,那他就是不尊重历史和革命事业,也就不能接好革命的班。因此他要求新干部要实心实意地尊重老干部,携手并肩,共同把革命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认为:“尊老敬贤决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实实在在地见之于行动”。为此,习近平提出了五条具体的意见:一是“要认真学习老干部的坚强党性”。二是“要全面地继承老干部的优秀品德”。三是“要大力发扬老干部的优良传统”。四是“要善于汲取老干部的宝贵经验”。五是“要热情照顾好老干部的晚年生活”。关于最后一条,他还有具体建议:“对于已经离退休的的老同志,基本的政治待遇,正常的组织生活,略为从优的的生活照顾,必须落实兑现,决不能敷衍了事,甚至视为额外负担。”
习近平同志说的是多么好啊!最近我又一次拜读了30年前他写的这篇文章,联想到前不久他在接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代表时的讲话,尤其是他专门讲到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90多岁的道德模范龚全珍“老阿姨”时那番情感动人的讲话(他说看到龚全珍老前辈,心里一阵阵感动,“我们要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我们这代人要继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再联想到去年底他到北京四季青敬老院看望老人和讲话,我们就知道习近平同志“尊老敬贤为政之道”的思想是一贯的。
(写于2013年10 月,修改于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