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一天下午应朋友之约到北京西路去,在家门口拦出租车,等了一会,有两辆空车驶来了,都是沪上名牌。但前面一辆的司机只看了我一眼即自顾而去。还好,总算后面的一辆在我面前停住了,这是世博会期间上市的那种车子。我乘车喜欢坐副驾驶席,这次也不例外,坐定后即向驾驶员说了声“谢谢”。驾驶员问我:“前面那一辆没有停,是口伐?”
我说:“是啊,也不知啥道理。”
他笑笑,说:“也呒啥道理,现在上海有些出租车就是不肯搭载老人,怕老人万一在路上发起病来找麻烦……”哦,还有这种事!我心里嘀咕。这位驾驶员又继续谈下去:“现在上海又招了不少外地人来开出租车,他们非但不肯搭载老人,还不肯开短途车,最好你到郊县去,可以跟你讲价钱,多收费……”
我马上奉承他:“今天我总算遇到你这样一位好师傅。”
不一会,目的地到了,我和这位师傅愉快告别。不过心里多了一个疙瘩。等一歇晚上回去,不知还能遇到像他那样的好司机否?还好,晚上我只在路口稍微等了几分钟,就坐上了车子,而且就是下午曾经拒载我的那家公司的车子。我照例向这位驾驶员表示了谢意,肯照顾我这样的老人。驾驶员说:“这有什么,我们将来都要老的。”多么富有理性的又富有人情味的回答!可见我们大上海还是好人居多!
早就听说在全国的出租车行业中,以上海的出租车服务态度最好。这个评价我以为至今还没有过时。
话是这样说,不过我还是暗暗告诫自己,今后还是少出去,能不出去就不出去,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之中。有主观方面的,如自己越来越衰老,出行不便,有客观方面的,据今年1月26日本报一篇题为“打车软件加剧‘流动拒载’”的报道,本报记者亲身体验了此中况味。他在茂名北路延安中路口一连拦了四辆“待运”的空车都没有拦到。1月28日《新闻晨报》也用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打车软件”“加价”的事,其中一些“奥秘”我一下子也看不懂,反正以后出门乘出租车再不会是“举手之劳”那样简单了。我倒不是计较要多给几个钱。如果现在乘出租车又时兴给小费了,我倒也不在乎在车费之外多加一点开销,只要“的哥”的服务确实使人满意。我有点懊悔,像我前面说的那两位司机,当时下车不应该让他们找零的,多下来的算是我对他们的一点谢意,以后再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定这样做。我就是有点反感忽然“横肚里”冒出个什么软件公司来轧一脚,还要会用什么智能手机,这是多出来的手续多出来的麻烦,存心为难老人,而老人是希望越简便越好的。
我有个时常乘出租车的老朋友告诉我,出门叫车不如事先预约为好,就是所谓“电调”,也不过多出几块钱,免得在路上望眼欲穿了。他又叮嘱,路近的不一定预约得到,“起步费”的生意人家也是不高兴做的。
据记者报道,有关的交通管理部门已经注意到这种情况,正在研究对策,包括对出租汽车公司电话预约的改进。我看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减少中间层次,让出租司机实实在在地增加收入,尤其不能让好人吃亏。
我还有个想法,不说国外,就说境外,比如香港的出租汽车运行规则是怎样的,人家有没有我们这些“花头经”,何妨借鉴一二。
至于老人乘车的问题,我不说别人,就说我自己,早已领到了敬老卡,可以免费乘公交车,何乐而不为?实在因为年事日高,腿脚已不利索,上下公交车有一定的风险。好在我出行的机会很少,万不得已而在路上拦车,或者来电预约,还望诸位“的哥”分外照顾些许,不胜感激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