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午的启动仪式上,上海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通联支付网络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东方电子支付有限公司、快钱支付清算信息有限公司、上海盛付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5家支付机构分别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5家商业银行上海(市)分行以及5家特约商户代表现场签约,并由上海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现场发起了一笔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是今后“海淘”支付更便利,而对支付机构、银行、特约商户等而言,对加快人民币“走出去”的“大棋局”而言,意义更加深远。
人民币结算避免汇率损失
银联电子支付公司总经理孙战平在启动仪式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启动后,最大的变化可能体现在商户和消费者两方面。对商户而言,使用人民币结算,可避免汇率损失,“目前港澳台地区以及俄罗斯等地商户,都已开通跨境贸易,都非常愿意使用人民币结算。”对消费者而言,“海淘”时商品页面上可显示人民币标价,也可以和外币标价相比较,“淘”得更加明白。
操作跨境人民币支付,第三方支付机构则无需进行货币汇兑的操作。当然,对于通过第三方支付跨境交易的持卡人而言,第三方采取跨境外汇支付还是跨境人民币支付,并无差别。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潘岳汉表示,对银行来说,跨境加线上的新模式,将便于银行推出更多创新的支付结算类产品,同时降低结算成本。
业务“开闸”后,具有创新能力、手握大量中小企业客户资源的支付机构,可以为基于B2C和C2C的跨境电子商务,提供人民币结算服务,进一步扩大跨境人民币的使用范围。
“风险可控”是关键
央行方面表示,支付机构参与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作为新金融业态的一种形式,在区内通过开展增值服务、综合现金管理、综合支付服务方案、境内外综合银行卡收单等创新业务,有利于外向型企业资金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进一步满足我国境内居民在海外购物的需求,对培育金融国际化功能与拓展金融创新空间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推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记者了解到,在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制定的《关于上海市支付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的实施意见》中,“风险可控”是关键,在此基础上才能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所谓“风险可控”,主要体现在:从事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应有健全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只能办理真实贸易背景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并建立健全和执行身份识别制度;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以来,合规经营,风险控制能力较强,最近两年未发生严重违规情况;备付金银行为支付机构办理完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之后,应及时准确完整地将相关信息报入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并进行相应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
为此,《实施意见》要求支付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应严格遵照《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及人民银行其他相关客户备付金监管要求执行,并要建立健全和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客户风险评级管理、风险准备金与交易赔付、交易和信息安全管理、交易信息申报等制度。 本报记者 鲁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