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办乡校乐队一炮打响
1960年夏天,从上海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的吴永祥,离开市区的家,来到当时十分偏远且交通不便的山阳中学任教,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如今,吴永祥已经是闻名全国的乡村艺术教师。许多认识他的老师、同学和家长,都亲切地称他为“大吴老师”。
大吴老师的出名,是因为他硬是在一片艺术教育十分贫瘠的乡村学校里,建起了一支颇具水准的学生民乐队。“我从小就喜欢乐器,还喜欢戏曲演唱,吹笛子、拉二胡、弹琵琶,样样乐器都是自学的,连评弹我也会唱好多开篇呢。”吴老师说,刚来山阳的头几年,看到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十分单调,几乎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更别提艺术修养了,便萌生了办一个小小乐队的念头,不料却一炮打响。这个20人的民乐队,从田间地头一路演到了县里和市里,不仅登上了上海体育馆的大舞台,还在广播电台录了节目。从此,吴老师坚定了要把民乐队一年年办下去的决心。
一人多能教多种乐器
吴永祥的左大拇指的指甲特别长,他说,这是弹琵琶的需要。“用金山话来说,我是‘猪头肉三勿精’,意思是虽然什么都会点,但都不精。我的乐器水平也正是这样,样样都会几手,但还不能算精通,教教孩子们可能还行。”办乐队没有现成的教材,吴永祥一份一份地自己编写;没有乐器,他就一件一件地到处去借。乐器坏了,他买来胶水自己学着动手修理。
“就拿我现在带的初一(4)班来说,全班43人,去年进校时我问了下,学过点乐器的只有13人,这样,我就按民乐队的分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训练时,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就采用‘兵教兵’的办法,请我曾教过的高年级学生来带教,先让学生们自己练,我做巡回指导。”吴老师颇有信心地说,就靠这种“土办法”,我的学生一般三年训练下来,乐器考个6到7级水平是没什么问题的。
每个班都是艺术特色班
如今,山阳中学的每一个班级都是艺术特色班,学生一进校就会按艺术兴趣和特长编班,有的是民乐班,有的是管乐班、手风琴班、古筝班。实在不喜欢音乐的,还可以编入美术班或舞龙舞狮班。
吴永祥“发明”了一条教育法则:8-1>8。他认为,如果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是8小时,那么,只要拿出1小时用于课外艺术活动,产生的效果一定好于8小时全部专注于书本知识。
“上世纪90年代,我总共教了三届学生,这三个班全部被评为市先进集体,每届都有四名学生进入全区数学竞赛的前六名。这反过来也鼓舞了我开展艺术教育,更坚信了艺术教育对人的塑造的作用与独特魅力。”吴老师说。
祖孙三代都是乐队队员
一位数学高级教师,不经意走上了音乐教育之路,使得山阳中学的艺术教育蒸蒸日上,获得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诸多殊荣。金山区教育局局长顾宏伟专门写了副长联称赞吴永祥:“五十载扎根乡村情系杏坛润泽学子,古稀年矢志不渝艺教人生爱满金山。”
2011年,山阳中学建立了“太阳花乡村少年宫”,成为全国首批“乡村学校少年宫”。这既为学校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搭建了一个崭新平台,也为吴永祥实现教育梦提供了一个广阔空间。他放弃了校外机构的高薪聘请,第一个报名成为“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辅导员。
吴老师幽默地说:“我是65岁正式办理退休手续的,在这之前我算是‘正式工’吧;以后的几年我则是学校返聘的‘合同工’,仍然当班主任和民乐队辅导老师,一干又是近十个年头,这期间我算是‘合同工’;而现在我只负责指导乐队,一周去学校三四趟,辅导孩子们的业余训练,就像是‘钟点工’吧。但不管什么性质的‘工种’,我对艺术教育的追求永不改变。”
有着“金山明珠”之称的山阳镇,人口仅3.6万,但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会至少一种乐器的演奏,因此,该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民乐)文化艺术之乡”。而从山阳中学民乐队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从“爷爷辈”排到了“孙子辈”———有的一家三代人都会吹拉弹奏,且都出自吴老师的手把手教导,这样的人家如今在山阳镇上也越来越多了。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