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环,送给逝去的亲人;歌声,放飞生命的祝福。今天上午10时,600多位市民来到上海福寿园海港陵园,追忆亲人,致敬生命,一起为选择公益节地生态葬的42户人家举行送别公祭仪式。
墓区的节地生态葬纪念墙高两米多,用黑色大理石做成,上面刻有逝者名字。64岁的王宝根是来“看望”父母的,他轻抚墙上的名字,再次陷入了回忆。2011年,申城首家大型公益节地生态墓区在福寿园海港陵园启用:逝者的骨灰被放置在可降解骨灰罐内无碑深埋,可最大限度节约土地。墓区内,有草有树,但没有一块块单独的墓碑。逝者的姓名,被镌刻在纪念墙上。陵园将每年的3月20日定为百姓公祭日,统一安排送别安葬活动。前年,王宝根一家决定在这里安葬逝去的父母。
“节地葬到底能节地多少?”王宝根很想知道。园方给他的答案是这样的:2011年海港陵园约35亩节地生态墓区可安置10万穴。若按市民政局小型墓“每穴不大于1平方米”的规定,10万穴墓地约需150亩土地,也就是说,节地葬可省115亩。今年,陵园节地葬墓区已增至50亩,可节约土地约160亩。
2012年起,公益生态葬服务向市民家庭放开,选择公益节地生态葬不再取决于家庭经济能力,而是看各自的“人生态度”。如今,选择公益节地生态葬的300多户家庭中,有83%都并非经济困难家庭。市民张学仁告诉记者: “我妻子的哥哥选择了公益节地葬,其实,经济条件不是人们选择公益生态葬的缘由,殡葬改革,移风易俗,已成一种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的人生态度和社会风尚。”
今天,公祭活动播放了节地生态葬逝者照片视频集锦,一张张鲜活的笑脸,宛若生前,时光虽已飞逝,但生命价值永恒。温馨场景里,亲人们依次为逝者骨灰坛套上一只只花环,送去亲情的守候。上海浦东癌症康复俱乐部的志愿者们也来送行,他们用手语舞蹈的方式唱起《一起走》——“一起走,把美丽守候,尽我所能,无取无求,笑脸如花,盛开到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