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渠道要畅通
据市政协常委、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张示明透露,去年本市信访举报反映比较集中的是领导干部的问题,其中:局级干部增加7%,处级干部增加40%,政法系统干部增加43%。充分说明人民群众对查处腐败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张示明认为,要做好信访工作,首先要在畅通渠道上下工夫:要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栏等形式,定期向社会公告信访举报部门的通讯地址、接待时间和接待地点;在推进巡视、审计等工作中,要将接待联系电话等信息通过特定的媒体向社会公开;要利用纪检监察网站、廉政微博等载体,进一步畅通信访举报的渠道。此外,他认为还要加强纪检监察部门与检察、审计、网监等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实现资源共享,真正形成合力。
避免出现“灯下黑”
“权力越是集中的地方越是容易隐藏‘大老虎’。如何让阳光照亮这些区域,只有靠公开透明。”市政协常委、新民晚报记者俞亮鑫认为,我们现在有些干部被带病提拔,就是制度缺陷所造成“灯下黑”。
为此,俞亮鑫建议对新提拔干部试行财产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这与目前干部财产申报制度有着很大区别,申报是向组织汇报,没有群众监督,容易造成‘灯下黑’。”他建议可先从新提拔干部做起,不愿公示财产的就放弃提拔。在此基础上,俞亮鑫建议逐步扩大领导干部财产公示范围。若有人举报财产公示数据有假,纪委即可介入调查,这样能大大降低当前查处腐败的执行难度和社会成本。
建立体检倒查制
市政协常委、市律师协会副会长黄绮认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首先要检查一下制约权力的笼子上有没有破洞。
黄绮举了长沙市规划局原副局长顾湘陵的巨额贪腐案件,“六多局长”10年敛财6388万元,平均日进2万元。“如果规划局长的审批必须依据专家或专业部门评审意见的话,就不会是局长一人说了算的,如此权力寻租的空间也可以被相应压缩。”黄绮认为每个贪官倒下,应该辨析案件发生的机制体制上的原因,寻找笼子的破洞亡羊补牢。“通过案件查办来实现倒查机制漏洞的倒逼机制,是我们今天要思考的重要事情。”
作为一位来自医卫界的市政协常委,第九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刘艳认为,领导干部每年都被安排体检,其实在廉政方面也应每年“体检”。刘艳说,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但还有待深入。“从上海来讲,有关部门对于官员主动查、主动提醒还不够。”她建议建立领导干部年度廉政约谈“体检制”,对于有欠缺的,及时予以提醒,通过警示教育,减少干部“出事”概率。
首席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