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给“《东方风云榜》我也要来唱”比赛客串评委。这比赛有好几年了,参赛者透过电台宣传知道消息,现场报名。其实优胜者也不会得到什么实质性的肯定——话说回来现在各种比赛真有实质性肯定的又有几个?总之,这活动声明了:重在参与,胜出者会到颁奖典礼后台和明星们亲密接触。
一下午,百来号人,吸引的人真不少。
我是做媒体的,因此对一件事比较敏感:哪个歌手以及哪个歌手什么歌受欢迎?这类比赛是最好的晴雨表。一下午听下来,发觉:除了群众基础深厚的张惠妹张学友这种实力派的经典歌被唱得多以外,大家的选唱歌曲,多集中在林宥嘉、萧敬腾、杨宗纬、张靓颖这几位歌手的歌曲中。歌坛翻篇很快,这几位歌手出道的年头都不算太久。也是很残酷的,除非成为经典,不然有的歌手,有的歌,流行一时,也就过去了。还有一些歌手平时经常上头条,粉丝在微博上表现也狂热,但没有作品传唱,算是虚红。汪峰的《北京北京》和邓紫棋的《泡沫》也有好些人唱,但大都集中于这两首。倒是张靓颖的多首歌曲多次被唱让我惊讶——当年蹿红的超女,走过了风口浪尖的爆红阶段,进入平稳发展期。其实平稳是正常的,好好地用作品说话,才是一个歌手应该做的。邓紫棋的红要看《我是歌手》后还能延续多久;汪峰貌似资历老炮,过了这阵,作为歌手,还能有多少好歌出来,比交了什么女朋友重要。
参与者的构成也有讲究,冠军那女孩是1996年出生的,年纪很小。但上台来唱歌的,也有好几位阿姨。她们落落大方,唱红歌,或民歌,那是她们的青春,她们的生活。和年轻人唱情歌宣泄情感不一样,她们享受表演里的成就感。掌声响起来的时候,看得出她们的快乐。
我被电台的工作人员特别告知,有几位是参赛专业户。且不止是唱歌比赛,电台举办的活动他们都会参加。他们的现场表现有些过于激动,比赛完了还追堵DJ。没有机会和他们交流,我想:音乐、广播在他们的生活里大约占了很大的比重,对他们很重要。
——其实我在武汉读书的时候也参加过电台举办的唱歌比赛。当时进了决赛,得到电台发的一箱方便面作为奖品。过了十几年,一次去北京采访的时候,遇到了当年这个比赛的组织者,某DJ也来出差。他自然不记得我了,别人为我们互相介绍。我当时刷一下就脸红了,把大家吓一跳。当年的事情讲出来给在场的人听,他们都笑了。
学钢琴的有几个能成为郎朗?参加唱歌比赛一夜成名那都是小概率的事。享受这个过程,得到一些经验,成为日后一段有意思的回忆,也就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