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味”一词在网络和街谈巷议中已流行多时,词典上目前是查不到的,其本义应该是指味觉上的——口味偏重之谓也。如宁波菜偏咸,绍兴嗜臭,四川、湖南、贵州喜辣,上海本帮菜浓油赤酱之类。在诸味中,辣味独占鳌头,嗜辣者目前已遍布全国,据说占总人口的80%左右。当然这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记得很久以前去湖南吉首大学开会,开头两天顿顿食辣,中间停了一天,当地代表不答应了,厨师也反映不辣咋烧菜?于是卷土重来,无菜不辣,一辣到底。那次回沪,我整整瘦掉了两公斤。后来辣风劲吹,北京开风气之先,所以我去北京开会多少有点发怵。那里的贵州饭店更是食客盈门,而去年我偏偏入住了那家饭店,亲见一位食客在一碗白米饭上加了两勺辣糊下肚,吓得我当场掉了一地鸡皮疙瘩。推究辣这种重口味何以能遍及中国,最初可能与“不辣不革命”的豪言有关;到了胡吃海喝年代,辣菜系大举进军全国,现在弄得多数人都好这一口。在上海我也亲眼见证了辣如何占领上海人的唇舌的:很多年前上海还没几家火锅店,有一家新开张不久的四川火锅店生意特别火爆,店面很大,还是供不应求。大冷天的开着冷气,食客们浑身上下汗流浃背的,很多人还辣出了眼泪,但样子都舒服得不行,好像任督二脉全打通了一般,嘴里还直叫唤过瘾。
以上说的“重口味”仅仅是本义,味觉上各有所好,即使烈度较大,只要不伤脾胃,各取所需即可。至于引申义就与味觉外的其他感官刺激有关,尤其是视听方面的。第3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上曾放过一部由三个青年导演合作的影片,片名就叫《重口味》。从资料上得知,这是一部涉及黄、毒、赌三个故事合成的大尺度电影。大致推想,不外乎是劝百讽一的商业电影,但因为没看过,也不宜进一步妄加评论。我只是借用它的片名,说明作为一种引申义,“重口味”已无关味觉和饮食,倒是与自媒体和公共媒体有关,在小说、影视作品中也时有表现。凡尺度很大、涉及暴力血腥恐怖色情的作品,都可视为重口味作品,在这方面有特别嗜好并趋之若鹜者,当属重口味受众。电视剧《大丈夫》收视率很高,老少恋、姐弟恋成为吸引眼球的卖点,几位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但老丈人全武行拳打两女婿的情节相当狗血,应属于重口味的。某些劝架的电视节目,也靠吵得鸡飞狗跳的真人秀吸引眼球。更有许多电视剧,就是在夫妻、婆媳、姑嫂、翁婿、母子等关系上大做文章,渐渐地弄得不少观众也好这种肆意夸张窝里斗的作品。
中国古人虽无“重口味”一说,但却有类似的“厚味”一词,先哲先贤都是倾向反对的。如庄子对天下所乐者为“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颇不以为然;《艺文类聚》云:“金宝满室,深乱汝神。厚味来殃,艳色危身。求髙反坠,务厚更贫。”无论是就其本义或引申义而言,都是值得闻者足戒的。
总而言之,我主张饮食、为文或为人,还是清淡一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