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5月1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术价值的“主体性”
◆ 王远
■ 《大灰机》 创作2011年 综合材料 作者 沈也
▲ 《超戒》创作2010年 铝合金 作者 沈也
■ 韦天瑜作品
  ◆ 王远

  5月8日,华东师范大学迎来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的系列学术活动。面对当今社会文化的缺失,道德思想的贫瘠,美学意义的沦丧,学者们依然在努力为这个社会疗伤,以期重拾失去已久的生命意义。李泽厚的影响早在80年代就已经蜚声国内外,其《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等著作,影响了那个时代的整个中国有识之士。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李泽厚提出了中西融合的“主体性实践哲学”概念。所谓“主体性实践哲学”,是指人涉及事物,并作出其自动、自觉、自为能力的价值判断。突出了人对事物的判断作用。当然,人的主观判断是有“个体的人”与“人类的人”之间有着显然超越型差异。我想,主体性的实践差异,主要表述的是个体具有历史意义的超越判断。

  在没有“行标”制度下“官要”如何提高素养

  ●在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似乎忘却了人文与艺术的主体意义,以及对其判断的“主体性实践哲学”作用。显然,李泽厚的理论对今天中国的文化发展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般而言,大学、研究机构、专业媒介等是社会各领域问题及研究的主要单位,遗憾的是这些单位的研究学者们,尤其是艺术领域的专家们常常言论不够,作用不大,或者失语。这也为艺术行业滋生出假专家、伪大师提供了生存空间,甚至是外行也会发表一下所谓主体建议,艺术的门槛显得如此之低……在经济为主的当下,学术自由被搁置,作用当然被忽略。在没有行业标准以及制度的建立下,政府官员及大学校长,文化部门及研究机构领导的素养以及态度,决定了专家意见的采纳程度。

  李泽厚先生提出的“主体性实践哲学”概念,对于当今学术的价值意义以及媚外与固守的状况与文化环境等一系列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普遍作用。

  “主体性实践”是超越人类文化意义上的主体作用。超越人类文化意指,对历史的发展以及当今现状,有着深入、广泛的研究与主张权。主张的内容具有对过去的拓展性与学术价值。显然,我们今天对物质比较重视,而对文化艺术还不够尊重。不懂艺术的人会理直气壮地表示,我不懂。还有些官员并不表示其不懂艺术,可暗中却决定了某些重要艺术项目的认定。上海普陀区的武宁路桥曾经就被媒体批评过,原因就是政府官员过多地在专业领域作出最后决定并造成了如此庸俗的艺术环境。前年,去澳大利亚,到我姐姐那儿探亲,姐姐嘱咐我为其客厅画几张油画。画的过程时常被打扰,一会儿这个过来说,这里要明亮点;一会儿那个讲,那里要弄点什么,我很不耐烦了。我姐让她的英国丈夫杰姆也提提意见,杰姆是位工程师,不懂艺术。但是,他告诉我姐姐,你弟弟是专业者,应该听他的意见。我想,这应该是个社会制度与秩序的问题,不懂专业的人如何能去干扰或去决定他不懂的专业事物呢?

  上海的城市发展需要更多的艺术项目与艺术活动的出现,其中对艺术价值的判断与认定,我们的一些领导们还需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以及对艺术专业工作者具备更多的尊敬。当然,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也有不同层次。有的是有专业素养的,有的只是为了介入项目与活动而一味地去迎合甲方,从而捞取名利。其实,一些鱼目混珠的现象,可以通过更多专家咨询与论证,结果也并不难解决。关键的问题依然是,不懂专业的人不要去决定谁或什么是可以的问题。

  “主体性实践”也包含判断价值的问题,判定事物的优劣对于艺术领域而言,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与学术前沿判断能力的问题。因此,艺术的价值无法脱离学术价值,也无法脱离专业工作者的介入与判定。

  引领创想需要独立 媚外与固守不足取

  ●“主体性实践”作用于一座城市的个性、当代性和独立性。一座城市有没有魅力,并非是——她像哪座著名的城市或固守什么传统样态。关键还是需要建立这座城市文化的独立性。

  上海的过去一直是引领中国时尚的城市,我们是否需要反思一下,过去的引领内容是我们的吗?由于过去科技与资讯不发达,文化移植也可以认定为前沿或时尚。但是,面对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资讯平面化,交流平等化的现状,上海还能否以过去的传统方式继续发展下去?上海的文化发展思维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堪称东方巴黎的上海并紧跟西方的时代应该结束了。但是,如今上海又在建造所谓的西岸艺术、创意产业等项目,拷贝外域的文化形态与意识,仍然挥之不去。不知其中的主体文化与创意有什么个性与当代性?然而,我们看到的是过多的上海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场所,大多被非本地艺术家所占用,媒体宣传外域艺术家来沪举办艺术活动更是不遗余力。纵观那些来上海登台表演后就走的艺术家,不是有权有势的就是有名有利的。上海既不培育本地艺术家,更不培育抱着梦想来自外埠、外域的艺术家。上海的艺术家,尤其是那些有着一官半职的所谓官艺们,忙自己的事都忙不过来了,哪里还有境界关顾上海的艺术家群体发展之事。近三十年来上海也基本丧失了当代文化艺术在全国的话语权——尽管做了许多国际性的文化艺术项目。

  据说,上海徐汇区将打造所谓艺术西岸,希望形成中国最热卖户外音乐节,西岸双年展等艺术项目,相关西岸的未来发展样板预借鉴瑞士小城巴塞尔。不知对此的规划与论证,获得了多少业内同行专家的认可。媚外的心态也许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改变,甚至是几代人的时间。

  此外,值得关注的另一问题:文化发展是否仅仅是一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娱乐活动?这里,我想澄清的是:我并不反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而是我们是否更应该思考——如何去展现中国当代文化在世界的主体作用。每个民族、国家都有值得骄傲的文化历史,妥善保护与继承弘扬那是毋庸置疑。但是,今天的人类需要发展,也同样需要展现今天人类的文化精神。躺在历史的温床上娱乐是无法令后人尊重的,固守所谓的传统更无法令世界感动。

  逐而模仿他人臆想 环境影响艺术取向

  ●“主体性实践”也反映了城市文化发展的超越可能性探索。文化发展的超越需要有良好的艺术导向与文化环境作为基础。艺术是一项与社会发生关系的活动。政府部门、行业领导、业内传媒人士以及从事文化艺术的工作者,都应该积极地为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出力。

  艺术价值导向,确实会影响很多人,甚至是在校学艺术的学子们。如今的艺术生们更多看重的是:“当今流行的是什么,哪些是艺术拍卖的最高和最贵的,国内外著名双年展展出的是什么风格,画廊推出的艺术家是谁,媒体报道哪位艺术家的力度最大,逐而就去模仿他们的艺术样式,以期获得臆想的成功。对于这些流行艺术的价值是什么,学术理由是什么,舆论却毫不探究,甚至是专业圈内也很少讨论。种种文化现象,对于学生的内心而言,其实是很迷茫的。”

  前些时日,媒体不遗余力地报道某私企老板以几个亿人民币,购买了毕加索的作品。过多地渲染艺术品价格,也是不良导向出了问题。其实,这一购买行为完全是私人的事,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利用公共媒体广泛报道,如此,反而让人关注土豪企业的行为。个中缘由与动机不作评判。但是,对于文化发展与超越是毫无意义的。

  作为上海的重要私人美术馆——喜玛拉雅美术馆,近年来,策划举办了一系列展览与讲座,显示出了耳目一新的格局。喜玛拉雅美术馆积极与高校联合,立足上海,辐射国内外。显然,不被潮流所左右,以独立专业的眼光发现艺术的新现象,具备了专业的学术能力,并且对上海的文化超越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今,喜玛拉雅美术馆也在梳理上海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希望能持之以恒。此外,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旭在去年策划了“时代肖像”当代中国艺术三十年展览,并获得今年AAC艺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策展人奖。这也不排除李旭在这个全国性的艺术大展上,首次选定了三分之一的上海本地艺术家参展,这对于上海的文化艺术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当然,文化环境的改变与超越是需要上海更多方面的呼应。回顾近三十年的上海文化,显得过于老朽、不自信且酸溜溜。没有了往日的全国影响力,自身又不去努力改变。更多的上海艺术家一面说自得其乐、不予纷争、具备独立精神,但是,另一面又积极地进京举办展览献媚。对于文化环境的不满,似乎是很多艺术家都能体会到的,可是,如果希望谁出来做点为上海文化发展有益的活动,哪怕是说一下公道的话,可能上海艺术家们回避的就多了去了。

  一代人的问题一代人似乎都知道。在微博、微信上也常见言论者对这个世界、社会种种不满。每个人似乎都是意见领袖。然而,指责的很多,去做,去完善的却很少。甚至是应该做好的那份本职工作,也不见得做得怎样。

  作为大学教师,没有能力改变社会是情有可原,但是可以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如果学生的价值取向永远被不良世俗所侵扰,那么,他们的价值观将会带到下一代,如果是这样一种循环的话,上海乃至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与超越可能将变成一个永远的梦。文化学者许纪霖教授有篇文章,写得很好,题目是“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这里的蜡烛,应该是自己吧!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大美术系副主任、教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新民观察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新民图视绘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人物·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广告
   第A14版:观点·评论/文娱圈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2版:新民画廊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艺术价值的“主体性”
这扇门可能还没打开!
新民晚报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B02艺术价值的“主体性” 2014-05-10 2 2014年05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