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承认,艺术,尤其是公共艺术,还没能走进大部分人的生活,艺术欣赏也还未成为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固然与我们传统的生活习惯和价值理念有关,但是艺术缺乏主动性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原因,如果艺术能吸引人,艺术能主动接近人,那么必定会有更多人加入到艺术欣赏中来的。
以城市雕塑为例,作为公共艺术的一大“主力”,它需要融入所处的环境,同时又必须足够吸引眼球,路人的随意一瞥就是它展现自己的机会,好的作品就能在短短几秒间让人产生兴趣,印象深刻。由于雕塑的固定性,要让路人注意到它的魅力就更需要艺术家多花心思,这无疑也是一种主动性的体现,曾经在欧洲某个小镇路边,看到一个头戴钢盔的“工人”从窨井盖探出身子,双手交织着笑眯眯地仰视着往来的行人,相当引人注目。仔细观察这栩栩如生的铜像就会发现,“他”和我们并非一个时空的人,看着他古朴的打扮似乎将路人带回了几百年前的古老小镇,这位工人正在工作之余偷偷小歇着。仅仅一眼,我不仅看到了艺术创作的亲民,更是感受到了其中传承着的地方风情。
而其他手段的艺术更无须干等着人们走进美术馆,它们同样利用起城市的公共环境大做文章。前阵子,地铁8号线中华艺术宫站俨然成为了开放性的世博纪念馆,这里被布置成了一节8号线车厢,里头布置着珍贵的图文再次将前往中华艺术宫参观的游客带回2010年那个热火朝天的世博现场。利用地铁展示艺术,8号线绝非首例,2号线、10号线等都有形式不同的艺术展出,这些活动将艺术推向了那些不太有时间或兴趣主动去美术馆进行参观的人群,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次次艺术普及,这无疑让传统印象里束之高阁的艺术放下了架子,并主动和老百姓进行“交流”。
这些年,我们的艺术展出活动越来越丰富多样,但在公共艺术中发挥出的主动性还远远不够,要更好地普及艺术还需要更多设计和思考。 (本版摄影 姜锡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