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5月1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年古窑的圣火如何复燃?
华史
胡小军作品 ②
① 朱乐耕作品
台湾当代柴烧陶艺展作品 ③
  ◆ 华史

  曾经辉煌千年的中国陶瓷,如何复兴?这不是一个新问题,多年来,许多热爱中国陶瓷艺术的人们多有探讨,也有实践。这些前行者的努力其实已为中国陶瓷这个千年古窑燃起了新焰。

  融传统元素于都市环境

  诞生于农耕文明的中国陶瓷,要在现代文明环境中得以复兴,必须探索各种将传统陶瓷文化的元素与现代都市环境相融合的途径。

  不久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朱乐耕教授的陶艺个展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人们惊喜地看到,这位陶艺家已突破了陶瓷作为“器皿”的创作模式,而将陶瓷创作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环境艺术。本世纪以来,朱乐耕创作完成的大型环境陶瓷艺术作品有:世界上第一个以陶瓷材料装饰而成的音乐厅韩国首尔麦粒音乐厅;九江市民广场的大型陶艺装置壁画《莲趣》;上海浦东机场的大型陶艺装置壁画《惠风和畅》;天津瑞吉酒店大堂的陶艺装置壁画《流金岁月》;最近刚完成的,安装在韩国济州岛衣恋·肯辛顿济州酒店的《生命之绽放》(350平方米)、《天水之境象》(120平方米)等大型环境陶艺装置作品。

  且以济州岛这件作品为例,来看朱乐耕如何融传统元素于现代都市环境的。这家五星级酒店大堂跨越两层的巨大墙面,被朱乐耕用数以万计的各种造型陶瓷“元素”覆盖。远远望去,仿佛是古窑址历代陶瓷碎片的堆积层,让人们自然联想到中国陶瓷的悠久和辉煌的历史。对传统陶瓷艺术形式和各种技法的深刻了解和熟练掌控,使得朱乐耕创作的陶瓷自然流露出一种“古意”。同时,他对现代抽象艺术的了解,又令其创作思路空前自由。他以西方现代抽象绘画的构成法,来布局他心中无穷“古元素”,将数以万计的各式瓷片、瓷条、瓷卷等进行组合,回旋起伏,形成浩大而空灵的气韵。

  在这个巨大的瓷片“堆积层”下方,是他用陶瓷制作的耕牛群和马群(见图①),令人生田园牧歌之思;上方又是另一面夺人眼目的红地白云“瓷墙”。他像是多多益善的统帅,调兵遣将,设局布阵。他又像是导演,在营造一个梦境。这个陶瓷空间给观众带来多元的感受可能,体会着人与自然、历史、生命、梦想、升华的关系。

  进入环境艺术领域,将使陶瓷艺术在作为陶瓷之国的中国获得空前的发展可能,因为面对当今世界,这个古老的国家需要符合自己身份的标志。

  像笔墨一样被普及使用

  随着陶瓷烧制技术的提高和普及,各种为陶艺创作的服务日益完备,制作陶艺作品的技术壁垒将很快被打破。创作陶艺,将会像国画、书法一样在大众普及。家庭拥有瓷窑,中小学开设陶艺兴趣课,在西方一些国家早已不是稀罕事。旅美陶艺家周光真近年来致力于回国推动陶艺普及。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上海随轩艺术中心从2012年起,每年举办“上海市少年儿童陶瓷艺术展”。

  除了陶瓷学院以及各大瓷都,大城市如北京、杭州、上海的艺术学院均已纷纷开设陶瓷专业。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柴窑艺术中心不久前落成。这些将有助于更多的艺术家投身于陶瓷艺术创作。有别于过去画家蜻蜓点水式的玩票,上海的著名国画家陈家泠10年前就设立了自己的陶瓷工作室“泠窑”,坚持至今,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上海最早汇集名画家们尝试陶瓷创作的“申窑”,据悉即将扩大规模。

  学院派陶艺家正在崛起。如白明、白磊、刘正、胡小军等,正吸引了新一代陶瓷收藏爱好者的关注。从小习画的浙江大学教授胡小军,很早就投身陶瓷艺术创作,他从练泥、拉坯、修坯、配釉、绘画、喷釉到烧窑都亲历亲为。这种全能型的陶艺家,能更好地通过陶瓷这个媒介表达自己内心的艺术灵感。让陶艺成为真正的陶艺,而不是画在陶瓷上的画(见图②)。

  在当今世界艺术大环境下,只有形成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让陶瓷像纸、笔、颜料一样普及运用于艺术创作,以致更多有才华的艺术家投身到陶瓷创作中来,非但中国艺术家,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亦共同参与,中国陶瓷才可能迸发出无愧于祖先的新辉煌。

  推动雅文化进入现代生活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在田子坊的教学实验基地举办了“台湾当代柴烧陶艺展”。参展的所有台湾陶艺家的作品都是实用的“小器皿”——茶壶、茶杯、茶叶罐等。但其各具韵味的艺术气息,又让这些实用小器皿变得耐人寻味、引人入胜(见图③)。

  将中国古代的雅文化通过陶瓷与现代人们的生活结合,是台湾陶艺家多年来孜孜以求所取得的初步成功。已故台湾陶瓷学者、陶艺家、香学研究者刘良佑,在精研宋代汝官窑的基础上,探索出新汝窑的烧制法,设计制作了兼具宋代和现代意韵的茶具和香具作品。这些作品既有艺术的传承,又有艺术的开拓,还具有生活的实用功能。

  向往美好的生活是人性之必然。雅文化生活方式,是古代中国文明对人类美好生活方式的伟大贡献。在经历了巨大的文化断层之后,面对当今浮躁、快节奏的世界,雅致生活的理念再度引起人生的反思和向往。陶瓷作为古代中国雅文化的重要载体,若能顺应艺术生活化这一世界潮流,化身千般风雅,让世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心灵的慰藉,感受到人生的雅意和美好,千年古陶瓷的圣火便真正复燃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新民观察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新民图视绘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人物·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广告
   第A14版:观点·评论/文娱圈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2版:新民画廊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千年古窑的圣火如何复燃?
中国陶瓷艺术须脱离低级审美
新民晚报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B04千年古窑的圣火如何复燃? 2014-05-10 2 2014年05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