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业内将张大千的仕女画分为三个阶段,大千最早学习仕女画是师法明清众家,临习古代画稿入手,任伯年、石涛、禹之鼎、改琦、费丹旭、华岩、吴小仙、唐寅等明清诸家都曾是他学习的对象。1941年大千先生远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后的四五年间,张大千仕女作品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被列为第二个阶段。大千仕女画的成熟期,约在1950年,这也是第三个阶段,张大千从敦煌壁画中吸取丰富的养分,将敦煌唐风与明清风格融会贯通,焕发出强烈的艺术创造力和生命力。
此次露面的这幅《仿唐人仕女》图绘制于1949年,仕女画风由早期的清丽雅逸,变为行笔敦厚、衣纹匀细、服饰色彩艳丽脱俗,雍容华贵,所画仕女面相端庄,设色淡雅,画面中亭亭玉立的执扇仕女,从人物的面相与衣饰都可以明显看出他对敦煌壁画的借鉴与吸取。用笔工致细腻,连衣裙上的花纹都一丝不苟地描画出来,透过纨扇中间透明的纱质部分,还可隐约看到后面的纹饰。设色典雅大气,在婉约中透出几分大气。仕女的发髻表现尤其精彩,张大千先生曾就如何画须发有过很明确的阐述:画人物须发,画得不好的话,就像是一团水泡了的黑棉花,勉强粘在头上。在此画中,画家正是采用了唐代人的方法,用浓墨细笔,依着面形方位,疏疏落落略撇十几笔,然后再用淡墨渲染二三遍,显得柔和而润泽,有根根见肉的意思,自然清秀可爱。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幅作品太为著名了,因而在目前的市场上曾经出现过类似于其构图的多幅画作,甚至连上面张大千的画语都一样,只是上款人的名字不一样。但仔细与这幅著录于权威书籍的作品比较,在仕女的细节上还是有着天壤之别,这也是大千先生仕女作品的精髓之处。 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