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狗不理包子从此名声大振
熏鱼的做法是把炸成金黄的鲤鱼,再放上葱姜、料酒、酱油、白糖浸透,然后用红糖、面粉和匀,在铁锅里熏制而成。
袁世凯让子女们在中南海养鱼和螃蟹,等到秋天的时候捕来吃。每天,袁世凯的儿女都要来问安,格式是:“爸爸,吃得好,睡得好。”袁世凯会程式化地问,最近干了什么,看书了没有,要好好看书。然后说“去吧”,作为回答的结束。儿子们鞠躬,倒退着出屋。很有皇家的规矩感。
少奶奶们每天也要请安,时间大约是每天中午十一点前后。管家会先到各房去喊,说:“总统要吃饭了!”少奶奶们一起来,问:“爸爸,吃得好,睡得好。”袁世凯一般回答说:“好了,去吧。”然后开饭。
袁世凯经常找儿子们一起吃饭,这对儿子们来说是很痛苦的,因为吃饭的时候没有一点自由。有一次袁克文陪袁世凯吃饭,吃的差不多了,袁世凯又递给他一个滚热的大馒头,那时候讲究:“老者尊者赐,少者卑者不可辞。”袁克文只好接下来,实在吃不了,就把热馒头掰开成一块块,装作吃,实际上是藏到袖子里,胳膊都被烫伤了好大一块。
在遇到“四时八节”的时候,袁府的礼制和前清皇家还是有相似之处的。除夕之夜,大厨准备好中西两种菜肴,都搬到中南海的居仁堂内,座位十分讲究,按尊卑次序安排,袁世凯必须坐北朝南,他的餐具也都要比别人大上一号。吃过团圆饭,姨太太、儿女和少奶奶们要依次来叩拜,以表示辞旧迎新,恭贺新春。叩拜的顺序是,姨太太、儿子、女儿、儿媳、侄儿侄女,最后是男女佣人们分成几批前来叩拜。
之后,大家来摸彩,奖品是小礼品和小元宝等。之后袁世凯会带头推牌九,以500元大洋封顶,袁世凯会赌到500大洋输光,如果输不掉,他就让儿子们随意拿走。这种习气可能与袁世凯长期在军队有关,麻将是比较文气的,军营是流行牌九。从初一到初五,袁府可以赌博打牌,但初五之后,就禁止了。
前边说过袁世凯的餐具都是大一号的,大瓷盘,大瓷碗,他喜欢用大号的餐具,吃起来痛快,享受食物的本味。袁世凯的食量很大,每天早餐除了要吃鸡丝面,还要吃一大盘白馒头,一大盘鸡蛋,还要配上咖啡或茶一大杯,饼干数片。午餐和晚餐除了正常的食量外,还要外加4个鸡蛋。快60岁的时候,袁世凯还能吃下整只鸡和鸭。
在天津练兵的时候,袁世凯特别爱吃狗不理的包子,还进献给慈禧。慈禧也非常爱吃,袁世凯就派快马从天津送到北京给慈禧。狗不理包子从此名声大振,成为天津名吃代表。
我第一次吃到狗不理包子的时候,并没有特别惊喜,算不上我这一生吃到最好的包子。对于现在的狗不理包子,应该提两点改进意见:弃酱油用盐,弃芝麻油用猪油。因为酱油有时候是会败味的,而猪油可以增香。
我目前为止吃到的最好的包子是在“京城孟尝君”黄珂家里的“黄门宴”吃到的,做法是用自发面做皮,带皮的肥六瘦四的鲜咸肉、加鲜笋、香葱,再加汤,做成馅料,这种汤是用鸡爪、猪皮和猪的脊骨熬成的,冷却成肉冻,加到馅中。大火蒸出,我就等在锅边,趁热吃。黄珂连续吃了4个,我吃了4个之后,觉得还不够,冒着晚上不吃饭的危险,又吃了3个,真是创了个人纪录。
袁世凯到河北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时候,当地盛宴接待,知道袁世凯爱吃海参,创意了一种新的海参吃法,用涿州贡米酿入海参腹内,加上葱、姜、胡椒、醋、蛋皮,煨制而成,这种做法柔润清香,蛋皮柔脆,酸辣开胃。袁世凯非常喜欢,命名为直隶海参,成为河北名菜。
袁世凯也喜欢喝茶,他位高权重,自然有人讨好。1905年前后,安徽六安县的商人朱某,经常以家乡特产讨好袁,不惜工本选取每棵春茶的一两片嫩叶,炒制成茶,很快名声大振,因为形状像瓜子片,后来叫做“瓜片”,成为名茶之一,至今盛销。
袁世凯还爱吃一道河南美食铁锅蛋,这道菜的特点是色泽红黄,油润明亮,鲜嫩软香。其实这道菜原来是用铜锅做的,后来袁世凯常到北京的河南特色饭庄厚德福吃饭,提出铜锅上的锡对身体不好,店主就想办法改进,用铁锅制出了更加精致美味的蛋品,命名为“铁锅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