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肥胖者易发生心脑血管病等。肥胖者体重高,但单凭体重还不能肯定肥胖,因为人有高有矮,所以目前一般以体质指数(BMI)作为肥胖的指标。因为它是身高的平方除体重所得的一个指数。但是仅以BMI与死亡率作统计分析,却往往不是直线相关,而是U形或J形相关。即BMI过高或过低死亡率都会增加,而BMI低说明瘦,并不肥胖。过去往往以吸烟、原有病、最近刚体重下降或随访时间不够长来解释。著名的美国梅药医院(Mayo Clinic)的专家却发现腰围比BMI更重要。即使BMI低,但腰围大,死亡率也高。
此研究发表在2014年3月的《梅药医院学报》上。他们综合了11篇含有BMI及腰围数据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时间从1986年1月1日到2000年12月31日,一共有650386名白种成人,年龄20-83岁,平均62岁。平均随访时间9年,最长者21年,其间死亡78268例。调整了年龄、吸烟与否、饮酒多少、有否体力活动等以后,发现腰围与全因死亡率呈强线性正相关。因为腰围正常值与人种及性别有关,白种人较大,所以将≥110厘米者与<90厘米者比较,男性的全因死亡率要增加52%。腰围每增加5厘米,就增加7%。而女性以≥95厘米者与<70厘米者相比,全因死亡率要增加80%。腰围每增加5厘米则增加9%。以最大腰围与最小腰围相比较,期望寿命男性要减少3年,而女性要减少5年。
再看不同BMI,即从20-50kg/m2,腰围每增加5厘米,各种BMI的增加死亡风险比,男女都差不多。说明即使偏瘦者(如BMI20kg/m2)而腰围大,其死亡率也增加。不过此风险比仅在年轻人中增加多,随访时间长者较多,而男性近来吸烟者反而较低。腰围与心肺疾患死亡率的关系较癌症死亡率大。因此他们主张体检或研究时腰围与BMI都应查,即使BMI正常也要查腰围,可以作为提示肥胖有关疾病风险的重要指标。
肥胖而增大在臀部说明皮下脂肪增多,而腰部增粗则说明内脏脂肪堆积,如脂肪肝及胰、肠等有脂肪浸润。内脏脂肪与皮下脂肪不同,分泌较多的各种脂肪因子,可以改变体内正常代谢,如产生糖耐量减低、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病等。
此研究的大批量对象,近8万死亡病例,都是一般研究中少见的,因此其结论值得参考。腰围因人种及性别而异,我国的正常值定为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即使在国外的华裔也是如此。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改善,食品供应丰富,吃油脂较多,以致大腹便便者不少。从医学上来说这不是好事,是寿命短的表现。因此日常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饮食上要限制总热卡量,不要吃到十分饱,要少吃油脂,尤其是饱和脂肪及反式脂肪,再就是要有适当的体力活动来消耗热卡。大腹便便者更应加强减肥,把腰围减下来,但不要轻信减肥药,而是要靠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