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使命”
作为当晚音乐会压台节目的交响组曲《使命》,是84岁的吕其明与72岁的陈新光合作,于前年迎接党的十八大创作的作品。吕其明10岁参加新四军,35岁时谱写的管弦乐《红旗颂》成为音乐经典,至今长演不衰。出自他之手的影视音乐、交响乐、歌曲更是难以计数。退休后,吕其明依然潜心创作,《使命》首演之后,他又怀着高度责任感3次“大动干戈”予以完善。他说:“我希望这部作品能成为乐团的保留乐曲,不断演出。”
依然“向往”
当晚音乐会上演出的管弦乐序曲《光明行》和抒情交响音诗《向往》,则是作曲家奚其明的作品。前者根据刘天华的二胡曲改编创作,奚其明在乐曲中融入了波澜壮阔的音响场面和燃烧的青春激情,表达了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伟大复兴之梦的期盼之情;后者以他为鲁迅小说《伤逝》创作的芭蕾舞剧音乐为基础,经过再度想象和发挥,着力描绘了山花烂漫、春回大地的音乐场景,强化了对圣洁爱情的向往。长期以来,奚其明为大众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歌曲《十月的阳光》在上海家喻户晓。目前,年逾七旬的他仍坚持耕耘,去年他创作了反映周小燕艺术人生的歌剧《燕子之歌》,受到观众和音乐界的高度评价。据悉,在本届“上海之春”的音乐会中,出自老作曲家之手的新作占了不少,如徐景新、周成龙等,连老指挥家陈燮阳也频频出演。显然,“上海之春”不仅是新人展现才华的平台,也是老艺术家们释放音乐热情的舞台。
不能“闲置”
不过,老作曲家在“上海之春”集中推出新作的现象,也反映了他们的创作成果平时较难得到展现的事实。奚其明的《燕子之歌》由上海歌剧院委约演出后,不少老作曲家流露出羡慕的心情,因为他们尽管创作精力旺盛,但很少有机会接到邀约担纲创作,新作更是难以公演。因此,他们有的只能与外地音乐团体合作,有的只能干些替人配器、帮人修改的“加工”活儿,原创热情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压抑。而朱践耳64岁写出《第一交响曲》,之后又连续创作10部交响曲的事实,也似在告诉人们:人老并不说明创作能力的衰退,相反,意味着更加成熟。对此,多位老作曲家曾纷纷建议,文艺院团对音乐创作的需求量很大,而老作曲家是重要的音乐人才资源,不应只强调扶持新人而“闲置”了这些宝贵资源,因此,不妨建立老、中、青结合的创作人才库,与“上海之春”一样,以常设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