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心灵的慰藉》译序
~~~——《心灵的慰藉》译序
~~~——《心灵的慰藉》译序
     
2014年05月1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身心与自然界融为一体(2)
——《心灵的慰藉》译序
程虹
  ◆ 程虹

  然而,随着大盐湖水位涨至最高点——海拔4211.85英尺,湿地被淹没,熊河候鸟保护区办公室被迫关闭。与此同时,作者母亲的病情再度恶化。在强撑病体,为全家人准备并度过了最后一次圣诞节聚餐之后,作者的母亲在家中病逝。然而,在作者的笔下,母亲的离世是一种平静的、闪烁着精神升华的过程。守着奄奄一息的母亲,作者感到房间里的光暗淡下来,她突然想到母亲会等到日落之后再过世,而那天的落日绝妙无比。一片杏黄色的光闪烁在窗外远处紫色的群山上。她告诉母亲那是多么美丽的日落——她想起了母亲曾为壮美的日落而拍手赞叹,母女二人曾在夕阳下携手行走在齐肩深的向日葵中。

  她的母亲是笑着离去的。在母亲去世的当天晚上,作者走到室外,眺望夜空,将她内心的感触浓缩为这样两句话:“一轮满月悬挂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中。那是母亲的脸在闪闪发光。”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中国唐代诗人寒山的那首描述寒崖夜景的诗:“众星罗列夜明深,崖点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东西方文化有相同之处,人类及人类的情感只有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达到升华和永恒。难怪威廉斯感叹道:“我那拥有肉体的母亲已经走了。我精神的母亲依然存在。”

  母亲去世后,作者还发现了家中男人们的变化,她的父亲和弟弟再也不打猎了。她的父亲坦率地说:“我再也无法参与那种屠杀。一看到鹿,我就看到了黛安娜。”她的弟弟最终也放下了猎枪,因为即使手持猎枪进山,从望远镜中看到了雄鹿,他也无法找到合适的理由扣动扳机。作者概括道:“就我们家的男人而言,他们的悲伤之情已经变成了怜悯之心。”大悲之后呼唤出的是大爱。他们从个人的情感世界走向了容纳万物的慈爱境界。

  然而,家庭的悲剧还没有结束,继作者的母亲去世一年之后,她那曾患有乳腺癌及帕金森病的外祖母,也撒手人寰。作者与外祖父一起为逝去的外祖母守夜。那情景感人至深:“他握着外祖母的手,我握着他的手。我感到母亲也在身边。死亡成了一道熟悉的风景。我闻到了它的气息。”随后,从小教她观鸟,与她有着心灵沟通的祖母因子宫癌去世。那又是一幅凄凉的图像:“杰克(祖父)静静地坐在咪咪(祖母)的遗体旁。一支蜡烛孤独地在她的梳妆台上燃烧。烛光映在镜子里,像是有两处烛光在摇曳。”此景颇像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此书的最后一章写的是大盐湖的水位终于得以控制,回落到第1章时的湖面海拔:4204.70英尺。在春季的鸟类迁徙开始之时,作者与丈夫轻摇着红色独木舟,由半月湾缓缓划入大盐湖。作者迎风立于船首,过去七年的往事历历在目:亲情在延续——令她刻骨铭心的是去墨西哥过亡灵节的经历。在墓地,她遇到一位手捧万寿菊的老妇人,她的五六位亲人都长眠于此。老妇人将手挥向天空,试图用西班牙语与作者交流,后者大致听懂了她的意思:“非常漂亮……我们头上的蓝天……飘浮着玫瑰般的云朵……亡者的灵魂与我们同在。”

  离别时,老妇人送她一枝万寿菊。那是作者的母亲每年春天都种的花。在往事的回忆之中,小船已划至大盐湖的中心。作者小心翼翼地从衣袋里取出一个小袋子,从中取出精心保存的万寿菊花瓣,与丈夫一起将花瓣撒入大盐湖。逝去的亲人将与自然界的山水同在。随后,作者用大盐湖“是承载我忧伤的港湾。我心灵的慰藉”结束了她的故事。

  沉静是我们内在生活的力量

  在《心灵的慰藉》的正文前面,作者引用了美国诗人玛丽·奥利弗(Mary Oliver,1935— )的诗《雁群》。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生动的图像:地球在运行,太阳及其璀璨的阳光正在越过风景如画的大地,高高飞翔于碧空中的雁群,正在匆匆地赶着回家的路程。一个完整的世界展现于你的面前,它像雁群那样向你呼唤,反反复复地提醒你,你是家中的一员。可以说,这首诗已经暗示了此书的主题:自然界是一个血脉相连的生态体系,所有的成员都共同栖身于这个大家庭之中。现代文明应当重新唤起人类与土地的联系,人类与整个生态体系的联系,并从中找出一种平衡的生活方式。

  然而,人类某些不顾后果的盲目发展破坏了生态平衡,甚至给自己带来病患。博物馆被抽空的鸟蛋标本使作者联想到如今被人类过度利用的地球,几乎也只剩下了一个空壳。如同她那身患子宫癌的祖母所说:“空空的鸟壳意味着空空的子宫。大地出了毛病,而我们也不健康。我从地球的状态看到了我们自己的身体状态。”

  从观察描述椋鸟的行为中,作者看到了人类自身的缺点:“我们的人数之多、我们的争强好斗、我们的贪得无厌以及我们的冷酷无情。像椋鸟一样,我们独霸世界。”她生动地描述道:“如同赶走‘低收入的房客’一样,我们已经把野生动物赶出了城区。”

  同时,需要反思的还有我们对自然价值的看法。当威廉斯将目光投向自然时,那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她看到的不是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她观察到:鸬鹚的眼睛是祖母绿色的;雄鹰的眼睛是琥珀色的;的眼睛是红宝石色的;彩鹮的眼睛是蓝宝石色的。她感叹道:“这四种宝石折射出鸟类的心灵。这些鸟是大地与上苍之间的媒介。”而我们人类却“忽略了鸟类的眼睛,而只关注着它们的羽毛”。

  威廉斯关注的还有鸟类赖以生存的湿地。湿地是地球上最具繁殖力的生态系统。它们也是受到威胁最大的生态系统。从水禽生物学家那里她得知,在大盐湖退水之后,熊河湿地的重现需要3至7年,而全面恢复的过程需要15至20年。但事实上,那里的生态系统是不能复位的。陆地上的任何其他的生态系统都无法取代或吸收这片复杂的湿地。如同专家所述:“有一种临界,我们一旦跨越,便无法恢复。”威廉斯用她生动的故事提醒我们善待自然,不要跨越临界。

  威廉斯还从白鹈鹕集群营巢的行为模式中获取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借鉴。她以杨百翰苦心经营的摩门教公会由成功走向失败为例,说明该模式的推行者们忘记了一个关键的因素:多样化。威廉斯的评述可谓正中要害:“杨百翰的联合公会想独立于外在世界。白鹈鹕的包容万物的公会则暗示这是行不通的。”

  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对多种文化的包容,而且需要人们遇事不慌、沉着应对变化的定力。威廉斯对此深有体会:“我感到恐惧是因为与整个自然界相隔离。我感到沉静是因为置身于天人合一的孤寂之中。”从加拿大黑雁的夜间飞行中,她领悟到,驱使它们向前的是沉静。如果说,美国自然文学的先驱梭罗在荒野中看到了希望,那么威廉斯则信奉:“沉静是我们内在生活的力量。”

  文体独特,生动感人

  《心灵的慰藉》是一部文体独特,生动感人的书。威廉斯坦言相告:“熊河候鸟保护区一直萦系于我的心中。对我而言,它是一处了如指掌的风景。常常是在没有看到一个物种之前,我就早已感觉到了它的存在。这些鸟类与我共同拥有一部自然史。那是因为在同一地域长久生活所获取的根深蒂固的感觉,心灵与想象融合为一体。”作者这种特殊的经历使她独树一帜,得心应手,将不同的鸟类作为每一章的章题,鸟与湖和人共同编织着一部大地的故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巴西世界杯开幕倒计时30天特别报道
   第A18版:巴西世界杯开幕倒计时30天特别报道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专版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第B21版:旅游资讯
   第B22版:旅游资讯
   第B23版:旅游资讯
   第B24版:旅游资讯
将身心与自然界融为一体(2)
民国吃家
管理自己的健康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4将身心与自然界融为一体(2) 2014-05-13 2 2014年05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