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榜单受到质疑
每年,最吸引眼球的或许要数武书连版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了,它长期占据各教育网站的置顶位。与其他大学榜单不太一样,武书连几乎每年都是赶在高考填志愿前公布他的排行榜。以今年为例,该排行榜给全国734所普通本科高校逐一排名。
武书连的头衔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原秘书长、研究员,以每年主编并发布国内高校年度评价报告(排行榜)而闻名。去年武书连还首次设立了“大学性价比排名”,即在分数线相同的前提下,考生报考哪所大学毕业时质量最高。其计算方法是以新生质量(录取分数线)排名除以毕业生质量排名,并将结果降序排列,结果,复旦大学夺得了“中国性价比最高的大学”桂冠。
武版的高校排名坚称“全部使用公开数据”,放弃了指标体系中所有问卷调查类指标,但是,只要该排行榜一出炉,几乎年年都会受到质疑,甚至被指责为是“皇帝的新装”。
如何定义大学质量
教育部已明确表示,不赞成、不支持大学排行榜,坚决反对借此向高校拉赞助。事实上,为了提升排名,有的高校不是在加强自身建设上花大力气,而是走“捷径”甚至不择手段“以钱换名”,尽管最终钱打了水漂,但又有几个高校站出来为自己喊冤呢?
此外,据一些熟悉高校排名“门道”的业内人士分析,有着成熟办学制度、理念和实践的欧美国家,其大学排行榜所选的评价指标,其主要指标几乎全与学生有关,包括新生选择性(有多少高中生选择这所大学)、新生留校率(有多少学生入学一年后继续留在该校读书)、教师资源(学校中有多少班级是20人一班、40人一班)、校友捐赠率(毕业学生中有多少人捐赠母校)等,这样的大学评价所蕴含的理念是:大学的核心功能是人才培养。而我国内地的排行榜则几乎都没这些指标,我们更关注的是办学规模、博士点和硕士点数量、发表论文数、申请专利数、科研获奖数等,大学的育人功能被严重弱化了,近乎于“文凭工厂”。
理性看待各种排名
高校排名的“提升”,可以给学校带来社会知名度,随之而来的是家长的认同和丰富的生源。这也是所谓的排行榜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在现行招生、培养体制中,大学有着与排行榜机构合作的原始冲动,因为排名靠前、学校声誉好,报考学生就多。这几年来有调查显示,超过30%的大学毕业生对上大学后悔,多半就是这种捆绑带来的不愉快结局。
针对花样百出的高校排行榜,上海进才中学校长王从连说,各种高校排名虽然都自称很科学,也依据了一定标准,但这些标准是不是真正客观,是不是真正体现了学校特点,往往高校自己也难圆其说,要学生和家长仅仅依此来规划高考志愿,可能发生偏差。何况,现在不少上海高中生已经变理性,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心仪的高校,甚至有时更看重专业的质量,不会轻易相信所谓的高校排名。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