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基金委等项目支持下,该工作由曹雪涛院士与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涛涌副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明金博士、俞宙博士等,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等单位,基础与临床协同攻关,历时13年完成。
曹雪涛课题组在1998年从人树突状细胞基因文库中,通过随机测序,自主发现了一个当时功能未知的分子RabJ(后来命名为RBJ)。通过研究发现,RBJ高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中,并能够促进细胞恶性转化,高表达RBJ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显著缩短。RBJ在肿瘤细胞核内可以直接结合信号分子MEK和ERK,将其锚着于细胞核,使其“陷”入细胞核而不能出核,从而造成促癌信号分子在细胞核内异常聚集,导致下游细胞生长基因异常表达和肿瘤恶性生长。降低RBJ表达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表明我国自主发现了一个有应用价值的潜在肿瘤靶标。
专家认为,该“细胞核陷阱”学术观点,为研究肿瘤细胞异常生长机制提出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