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今日电(驻京记者 陶禹舟)由国家图书馆加挂牌子成立的国家典籍博物馆昨日宣布开馆(试运行),该馆是我国首家典籍博物馆,增加了一种全新的图书典籍阅览形式。据悉,国家典籍博物馆8月1日起接受团体预约参观,9月9日正式开馆并面向个人观众开放。
国宝级藏品首展
国家典籍博物馆由国图总馆南区修缮改造建成,集中展陈空间建筑面积达11549平方米,拥有金石拓片、敦煌遗书、善本古籍、舆图、名家手稿、西文善本、样式雷图档、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和中国古代典籍简史等9个展厅。这里很多馆藏典籍是国家一级文物,从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到100年前的桑皮纸,可谓包罗万象。为了保护这些古籍,展厅内所有展柜都是可内控温度和湿度的智能展柜。
博物馆开馆当天,还为参观者准备了一份大礼——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此次展览汇聚了800余件难得一见的典籍,不仅《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赵城金藏》和《敦煌遗书》悉数登场,就连司马光《资治通鉴》手写原稿残本(见上图)、宋拓孤本《神策军碑帖》、紫禁城设计的样式雷图等国宝级古籍也赫然在列。
科技让古籍“活”起来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是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最注重的理念。记者昨日在善本展厅看到,非遗传承人正现场演示《红楼梦》插图的雕刻和刷印过程,元代木活字发明者王祯独创的“转轮排字盘”也被仿制出来。
国家典籍博物馆还利用高科技手段,提供了一些互动服务。比如善本展厅内的《柳公权神策军纪圣德碑》,其旁边放置了一个透明的可触摸屏。金石展厅里,甲骨文临摹装置让观众可和典籍互动,参观者在触摸屏前,选定姓氏或生肖字的甲骨文,就可参照样本用手指“描模子”,并打印出来作为纪念品带回家。